
亦作“ 險陿 ”。猶險隘。《史記·張儀列傳》:“ 秦惠王 欲發兵以伐 蜀 ,以為道險狹難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又南逕 函谷關 西,關高險陿。”
“險狹”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xiǎn xiá,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地勢或環境險要且狹窄,多用于描述地形險峻、通行困難的場景。例如《史記·張儀列傳》提到秦伐蜀時“道險狹難至”,即強調道路的險阻。
古籍例證
擴展用法
除地理意義外,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處境危險且局促,如形容危機四伏的局勢或複雜的人際關系。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注意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在描述具體場景時,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指代對象(如自然地形或抽象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或《水經注》相關章節。
險狹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地點或情況危險且狹窄。險指危險,狹指狹窄。因此,險狹表示一個地方或情況既危險又狹小的意思。
險狹兩個字的部首分别為阝和犬。險的字形包含8個筆畫,狹的字形包含了9個筆畫。
險狹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險源于古代的天文地理學,原指地勢險要、兇險的地方。而狹是指狹小的意思。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險狹這個詞,意思是既危險又狹窄的地方。
險狹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寫作「險狹」。
在古代,險狹的字形略有變化。險字的古代寫法為「険」,狹字的古代寫法為「狹」。
1. 這段山路非常險狹,要小心駕駛。
2. 他住的房子在一個險狹的巷子裡,很少有人經過。
1. 險狹通道
2. 險狹山路
3. 險狹地區
4. 險狹環境
險要、兇險、狹窄
安全、寬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