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米粣的意思、米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米粣的解釋

粽子。 宋 陸遊 《春晚歎》詩:“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 宋 陸遊 《夏日》詩:“米粣解包供午餉,萍齏傍枕析朝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米粣的詳細釋義

米粣(mǐ c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為罕見,主要出現在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含義可歸納為:

一、基本釋義

指用米粒制成的飯團或糕餅類食品。古代将蒸熟的米搗碎後塑形為塊狀或團狀,常用于祭祀或旅途幹糧。《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粣,糁也。米粣謂以米和糁為之的食品。”

二、文化背景

米粣在周代典籍中多與祭祀禮儀關聯。《禮記·内則》提及“糗餌粉粢”,漢代鄭玄注:“粢,粣也”,說明其作為祭祀供品的用途。其形制類似今日的糍粑或米糕,但更強調祭祀功能。

三、字形演變

“粣”為形聲字,從米、冊聲。《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康熙字典》引《集韻》釋為“糁也”,印證其與米食的關聯。部分文獻中亦寫作“䊂”,屬異體字現象。

四、現代價值

雖然現代生活中米粣已不常見,但該詞對研究古代飲食文化、祭祀制度及漢字演變具有重要價值。相關研究可見于農業史著作如《中國飲食文化史》,其中分析了先秦谷物加工方式與祭祀食品的關聯性。


權威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18頁
  2. 《禮記正義》鄭玄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康熙字典》午集下“米部”
  4.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文化史》(先秦卷),華夏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米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字形與字義解析

補充說明

總結來看,“米粣”是粽子的古稱,多見于曆史文獻,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

百方謗铄寶貴扁豆邊壘璧晖不疊蛏腸車站崇尚到彼岸刀牌手達頭魚敦厖朵兒獨體港币高車閣免光溜溜豪汰懷生黃绮豢龍環丘兼肉教理錦冒舊姻狷憤聚精會神軍旅看高叩咨羅紋紙率遵沒可得片假名披枷戴鎖評吊掊鬥折衡千難萬難曲阿酒權變鋒出人命危淺日莫途遠容和入抄沈濟使的實驗菽麥熟梅天氣襚衣太陽魏家文彰暇曠蚬鬥仙姿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