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披枷帶鎖 ”。
“披枷戴鎖”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罪犯被套上枷鎖等刑具,形容受到刑罰或人身束縛的狀态。字面意義為“披着木枷、戴着鎖鍊”,常引申為受到嚴重限制或壓迫的處境。
該成語在《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均有收錄,釋義一緻,屬于中性詞彙,常見于文學與口語表達。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西遊記》《窦娥冤》原文或相關詞典來源。
《披枷戴鎖》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被冤枉或受牽連而受到嚴厲的懲罰或限制。它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被捆綁的痛苦和束縛之感。
《披枷戴鎖》可以拆分為“扌”、“田”、“戈”、“鎖”四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9筆。
《披枷戴鎖》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的注解《左傳》:“披枷戴鎖,執法者之重責也。”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多用于形容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被迫承受困苦、束縛或懲罰。
繁體字“披枷戴鎖”保留了成語的意思和結構,隻是換了一種字體形式。
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披枷戴鎖”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保持結構和含義一緻。例如,“披枷戴索”、“披枷A鎖”、“披枷A索”等寫法。
他因為被誤會而披枷戴鎖,遭到了無辜的懲罰。
另見“披荊斬棘”、“戴罪立功”、“披星戴月”等
近義詞有“锒铛入獄”、“佩劍上陣”、“受罪苦熬”等。
反義詞有“高官厚祿”、“光宗耀祖”等,表達的是享受榮華富貴的境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