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襚衣的意思、襚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襚衣的解釋

贈送給死者的衣服。《禮記·喪服大記》“君無襚,大夫士畢主人之祭服” 唐 孔穎達 疏:“小斂盡主人衣美者,乃用賓客襚衣之美者,欲以美之,故言祭服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襚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專指古代喪葬禮儀中贈送給死者穿戴的衣物。其核心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襚衣”指在喪禮中,由親友向死者贈送的斂衣(入殓時所穿的衣物)。《漢語大詞典》明确解釋:“襚,贈送死者的衣被。” 此行為是古代“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與尊重。

二、古籍出處與儀式功能

  1. 《儀禮·士喪禮》記載:“君使人襚”,指諸侯派遣使者向去世的士人贈衣。此儀式需由專人(“襚者”)将衣物覆蓋于遺體之上,象征生者對死者的最終關懷 。
  2. 《禮記·檀弓上》載:“伯高之喪,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将之。孔子曰:‘異哉!徒使我不誠于伯高。’”鄭玄注:“時将命者未至,冉子代之以襚。” 說明“襚衣”需由專人奉贈,否則視為失禮 。

三、形制與使用規範

襚衣多為絲帛所制,形制需符合死者身份。《荀子·大略》提到:“衣衾三領,襚衣若幹”,強調數量依禮法而定。漢代《釋名·釋喪制》進一步區分:“襚衣,襚猶遺也,遺送終之衣也”,點明其“臨終饋贈”的屬性 。

四、文化意義

“襚衣”是古代“兇禮”的重要環節,體現“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周禮·春官》将“襚”列為“五禮”中兇禮的儀節之一,通過物質饋贈傳遞精神慰藉,強化宗族紐帶 。

五、相關詞彙辨析

需區别于“殓衣”(直接穿戴入棺的衣物)、“祭服”(祭祀所用禮服)。襚衣特指他者贈予的喪儀用衣,具有社會互動屬性,如《漢書·朱建傳》載:“辟陽侯乃奉百金襚”,可見其亦為財物饋贈形式 。


參考資料來源(符合原則的權威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3. 《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整理本)
  4. 《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
  5.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襚衣”是古代喪葬禮儀中的專用服飾,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贈送給死者的衣物,屬于古代喪禮中表達哀悼的禮儀物品。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喪服大記》,唐代孔穎達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小斂時會優先使用主人家的精美祭服,不足時再用賓客贈送的襚衣。

二、禮儀功能

  1. 贈送對象:既可指向死者贈送衣物(如《後漢書》記載的“贈東園梓器襚服”),也可指為死者穿衣的儀式行為(《春秋說題辭》提到“襚,衣死人也”)。
  2. 禮儀等級:與“赙(錢財)”“赗(車馬)”并列為三種喪禮贈物,其中“襚”特指衣衾類贈品。

三、相關延伸 在《禮記》記載的喪禮流程中,襚衣的使用需遵循嚴格規範,例如君主不親自贈送襚衣,而由大夫士完成儀式。這種服飾制度體現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

(注:相關服飾形制可參考清代氅衣、裼衣等曆史服飾研究,但需注意時代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百冶襃廣備美表記疕瘍撥雨撩雲長徒蟾蠩蘭床席賜直帝輔防範費米分毫無爽浮誇婦業供腳工礦企業鈎元提要過領焊喉汗馬之勞荷擾枑苑胡越一家假限姬伯集貿京塵錦裘津主九經镌镵軍伶老婢勞金累掯令音路基夢說南衙秦川女青蚨囷簏潤辭缫絲生菩薩懾屈十家香石螺壽山石刻霜佩四部衆思省天保土方圖像五慮蝦姑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