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絮”。指彈松的絲綿或棉花。《後漢書·徐穉傳》“設雞酒薄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 李賢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有死喪負笈赴弔,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緜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婚禮,納采有……綿絮、長命縷、乾漆。綿絮,取其調柔也。”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翁鞋》:“《東郊土物詩》注雲:‘北人冬月,履納綿絮,臃腫粗坌,謂之翁鞋。’”
綿絮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結合權威辭書及語料庫分析如下:
指蠶絲或棉花制成的蓬松纖維,多用于填充衣被:
例:「寒冬時節,裹緊綿絮縫制的衾被。」(引自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比喻如絮狀飄飛的輕柔物體,常見于文學描寫:
在吳語等方言區保留古義,專指蠶絲制成的被褥填充物:
「綿」本指絲帛(《說文解字》:聯微也),後與「棉」通用;「絮」原指粗絲綿(《說文》:敝綿也),後泛指絮狀物。二者合成後兼具材質與形态雙重特征,沿用至今。
權威參考資料:
“綿絮”是一個漢語詞語,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彈松的絲綿或棉花,強調其柔軟、松散的質地。拼音為mián xù,注音為ㄇㄧㄢˊ ㄒㄩˋ。
曆史與用法
文學中的比喻
在文學作品中常形容柔軟或糾纏的狀态。如《西遊記》描述小妖“似綿絮纏身”,比喻難以擺脫的糾纏;清代詩詞也以“綿絮”表現自然景物的輕柔感。
字義分解
相關提示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文學用例,可參考《酉陽雜俎》《後漢書》等文獻,或通過搜索來源(如、4、5)獲取完整信息。
安躭辨駁補語姹娅代表作打孽悼詞刁羊繁芿分厘附聲吠影改頭換尾幹彊幹浴公派孤野孤終汗褟兒滑動畫頁豁朗煎悴見風使船解煞金盞銀台酒蟻寄外寄意記注官開襆考點會計制度流禍陸放翁率神麪老鼠拟谕女客盆地瞥地平起平坐平事潑賊潛伺竊取青嵓起人曲備容奸瑞蓮馺娑懾怯適路水祥豎牛祧續投敵抟心壹志完籤文人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