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魯 叔孫穆子 與 庚宗 婦人所生之子,號曰“牛”,官為“豎”,稱“豎牛”。頗受寵愛,年長,使參與政事,後釀成禍亂。見《左傳·昭公四年》和《昭公五年》。《淮南子·說林訓》:“ 叔孫 之智,欺於 豎牛 。”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 叔孫豹 之暱 豎牛 也,禍成於 庚宗 。” 清 袁枚 《隨園隨筆·術數》:“ 叔孫豹 夢天厭己,而得 豎牛 之禍。”
“豎牛”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專有名詞,其含義需結合《左傳》等文獻來理解:
基本定義
指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穆子(叔孫豹)與庚宗婦人的私生子,本名“牛”,因擔任“豎”(古代對未成年仆役或低級官吏的稱呼)的官職,故稱“豎牛”。
曆史事件
豎牛雖受父親寵愛并參與政事,但後來引發家族内亂。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他通過權謀排擠嫡子,導緻叔孫氏家族權力鬥争,最終釀成禍端。
文化引用
後世文獻如《淮南子·說林訓》提到“叔孫之智,欺於豎牛”,三國李康《運命論》也以此典故說明寵信不當的後果,成為警示後人慎用親信的典型例子。
注意辨析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非凡才能”的成語,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屬于誤讀。主流含義仍以曆史人物為主。
建議結合《左傳》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進一步了解詳細事件脈絡。
豎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立體牛形工藝品。
豎牛的部首是⺧(牛字旁),共有11畫。
豎牛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常常作為一種裝飾品和飾物出現。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東周時期。
繁體字“竪牛”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簡體字“豎牛”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區别。
在古代寫作豎牛的時候,有時采用的是“豎牛”的寫法,與現在的“豎牛”相似,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1. 他給我送了一個精美的豎牛,非常符合我家的裝飾風格。
2. 這個古代豎牛是考古學家在古墓中發現的,非常珍貴。
豎牛沒有常見的常用詞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詞語。
在詞義上,豎牛的近義詞可以是竹牛、木牛。
在詞義上,豎牛的反義詞可以是 卧牛、立馬、卧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