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币的意思、賦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币的解釋

征收財物。《管子·山至數》:“為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徧有天下,則賦币以守萬物之朝夕,調而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币"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解析。該詞由"賦"與"币"二字構成,原指古代征收的貨币類賦稅。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賦"本義為田賦征收,後引申為國家強制征收的各類稅項;"币"指布帛等實物貨币,後擴展為金屬貨币的統稱。

在曆代經濟制度中,"賦币"具體指代兩種形态:其一為實物稅向貨币稅轉化的稅制改革,如唐代"兩稅法"中部分賦稅折銀繳納的記載;其二特指宋代實行的"免役錢"制度,據《宋史·食貨志》載,當時将力役折為錢币繳納,謂之"賦币"。

文獻考證顯示,該詞在《文獻通考·田賦考》中多次出現,多用于描述實物稅與貨币稅并行的雙軌制稅收體系。明清時期隨着白銀貨币化進程,"賦币"逐漸被"折色銀""火耗銀"等專業術語替代。

需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漢語已罕用此詞,但在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時仍具重要學術價值。相關研究可參考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及《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史》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賦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賦币”讀作fù bì,意為征收財物。其中“賦”指賦稅、征收,“币”在古代泛指財物或貨币,合指通過行政手段向民衆征收物資或錢財。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山至數》:“為諸侯,則高下萬物以應諸侯;徧有天下,則賦币以守萬物之朝夕,調而已。”。此句表明,“賦币”是古代統治者通過調節物資與貨币流通來穩定經濟的手段。

  3. 曆史背景
    結合《管子》的記載,“賦币”可能用于平衡物價或應對物資短缺,屬于古代財政調控措施的一部分。這與當時“輕重之術”(通過控制貨币與商品關系管理經濟)的思想相關。

  4. 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語境中。

“賦币”是古代經濟術語,強調通過征收財物實現資源調控,其内涵反映了中國傳統經濟管理思想。如需進一步了解《管子》原文背景,可參考、7的文獻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伴換表號蔡邕長解子串客垂餌虎口詞侍刀圭德表琱瑑二惑餓餧方載犯科沸井風毛扶夾溉汲宮詹貴高河臣後涼護犢子回魚箸壺漏建軍蹇運枷示鲸波鳄浪稽索極養絶巘拘繩空名告口惠而實不至累碁裡遞臨本戾疫騄骥沕滑虐政拍攝憑檻譬則求饒泣緒絇屦沙阜燒葬樞曹死産探騎謄清天子魔團礦托人箫笛襲迹熙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