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峻法的意思、峻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峻法的解釋

嚴酷的法令。《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公家用少, 桑弘羊 等緻利, 王溫舒 之屬峻法, 兒寬 等推文學至九卿,更進用事,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 宋 梅堯臣 《南有嘉茗賦》:“華夷蠻貊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不時啜而不寧。所以小民冒險而競鬻,孰謂峻法之與嚴刑!”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朔至二月三十日》:“教王知其教之将衰也,於是立峻法以防其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峻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嚴厲、嚴苛的法律或刑罰。它強調法律的嚴峻性和懲罰的苛刻性,常用來形容統治者或政權為維持秩序而采取的高壓手段。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構成、典籍用例及思想背景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峻法”指嚴峻的法律。其中:

例證:

《韓非子·奸劫弑臣》雲:“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将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峻法,所以禁過外私也。”

(譯文:因此治國需嚴明法令,設置嚴刑,用以消除禍亂……峻法的作用是禁止過錯、排除私心。)


二、詞源與思想背景

“峻法”概念源于法家思想,以戰國時期韓非、商鞅為代表。法家主張“以法治國”,認為人性本惡,需通過嚴刑重罰約束行為(“以刑止刑”)。例如:


三、典籍用例

  1. 《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為人……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峻法嚴刑,久者不赦。”

    (描述秦始皇以嚴苛刑罰治國,獄吏受寵信,長期不赦免囚犯。)

  2. 《漢書·刑法志》:

    “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峻法以酷,而民不聊生。”

    (批判秦朝峻法導緻民生凋敝。)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峻法”多用于曆史或政治讨論,形容過度嚴苛的法制,常含貶義。其衍生詞“嚴刑峻法”已成為固定成語,警示法律需平衡公正與人道。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韓非子·奸劫弑臣》(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漢書·刑法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峻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峻法(拼音:jùn fǎ,注音:ㄐㄩㄣˋ ㄈㄚˇ)指嚴酷的法令,強調法律條文或執行手段的嚴厲性。
“峻”本義為山勢高陡,引申為“嚴厲”;“法”指法律或規則,合稱後形容法令嚴苛。


二、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描述漢武帝時期官員王溫舒等人推行嚴酷法令的現象:

    “公家用少,桑弘羊等緻利,王溫舒之屬峻法,兒寬等推文學至九卿……”
    此例說明“峻法”常用于描述古代統治者通過嚴刑強化治理的背景。

  2. 相關成語
    常與“嚴刑”連用為“嚴刑峻法”,指用殘酷刑罰維護法律權威。例如:

    “秦朝嚴刑峻法下的民不聊生”。


三、曆史評價

古代文獻中對“峻法”多持批判态度。例如:


四、總結

“峻法”一詞承載了古代法律嚴酷性的特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現代則常作為批判性詞彙,警示過度依賴嚴刑的治理弊端。

别人正在浏覽...

百甲百折不摧謗木謗聲邊捍筆斷布牌滄淵長發長吟蟬槐承讓持書賜複頂棒鬥榫合縫訪募肺金非論風纜附甲甘露廚公班衙禾穎話語權會籍奬說狡暴教廷家種積屯極源距隨考壽魁碩冷袖離世亂化冒行冒制拏把内師農活排插匏瓜庀徒僻學其實三長繩套折正世次市狙俟畿送話器王居士萬丈高樓從地起未合窩縮小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