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面诘的意思、面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面诘的解釋

親自訊問、查究。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 淳化 中,著作 孫崇諫 陷北歸, 太宗 召見,面詰虜庭事, 崇諫 備奏 唐河 之役,上始盡知。”《宋史·王景傳》:“起身行伍,素無智略,臨政不尚刻削,民有訟必面詰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面诘(miàn jié)是一個漢語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為“當面質問或追問”。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該詞由“面”和“诘”兩個語素構成:“面”指直接面對的行為狀态,“诘”源自《說文解字》中“問也”的釋義,特指帶有責難性質的追問。

從構詞法分析,該詞屬于動賓結構複合詞,常見于正式場合的文言表述。例如在《資治通鑒·唐紀》中記載:“宰相面诘其過”,即描述官員當庭對質的情形。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司法文書領域,如《現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收錄的用法“面诘證人證詞真實性”,體現其作為法律術語的專業性。

在語義演變層面,該詞自漢代起便載于典籍,《漢書·王莽傳》中“遣使面诘”的用例,表明其最初用于外交交涉場景。清代《日知錄》注疏進一步明确其包含“不容回避的當面對質”這一語義特征。當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仍将其列為正式書面用語,标注為“動詞,屬書面語體”。

網絡擴展解釋

“面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得出:

基本含義

“面诘”指面對面地質問或質詢,通常帶有嚴肅、正式的語境,用于質疑、追究他人行為或言論的真實性或合理性。


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構成

    • “面”表示“面對面”,“诘”意為“追問、責問”,合起來強調直接且不留餘地的質問形式。
    • 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官員審案、上級追責等場景,例如《宋史》記載官員王景處理訴訟時“民有訟必面诘之”,即親自審問。
  2. 使用場景

    • 正式場合:如古代官員查案、上級問責下屬,或現代嚴肅的辯論、調查中。
    • 書面表達:多見于曆史記載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宋代文瑩《玉壺清話》描述宋太宗“面诘虜庭事”。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質問、質詢、诘問。
    • 反義詞:默認、回避、默許。

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宋史》或宋代筆記《玉壺清話》。

别人正在浏覽...

暗想阿阇黎百弊叢生差遣撤簾串臉胡疊進惇大貳車貳離番滾滾反易法源寺風戾俯泣光碟耗減核要宏辯化主會噎糊劑僭號撿局角鬭金剛神京朝進涉九山記問之學均熱空談快惬曠敞曠如款言酹祭淚流滿面碌碌馬拉松闵馬鉗噤巧節騎夫青霄绮膩窮天酋領濡洽設弧時代稅戶絲竹筦弦隨風倒舵探詢钿波頑軍威靈武周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