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記問之學的意思、記問之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記問之學的解釋

指為應付他人之問難而預為之記誦之學。謂無真知之學。《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鄭玄 注:“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説,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不心解,或學者所未能問。” 宋 韓元吉 《一經齋銘序》:“ 西漢 去古未遠,故大儒 董仲舒 之流,皆號為能通一經,而其言粹然,與經無擇。後世記問之學,不逮遠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伯牙 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冷眼觀》第十二回:“我不過記問之學,實在不是個裡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記問之學”是一個源自《禮記·學記》的成語,指僅依靠死記硬背、機械應答的學問,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融會貫通。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指通過背誦書本知識來應付他人提問的學問,強調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非真正理解。這種學習方式如同“鹦鹉學舌”,僅停留在表面,未能内化為自身認知體系。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禮記·學記》的經典論斷:“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表明古代教育思想已批判單純依賴記憶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需傾聽學生思考、引導深層理解。

  3. 主要特點

    • 機械性:如同“管理倉庫”,僅能提取預存答案
    • 應試性:為應對考試或問答而背誦标準答案
    • 局限性:無法靈活運用知識,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4. 評價與啟示
    該成語被普遍視為對淺層學習的批判,強調真正的學問需通過“實修實證”和主動思考獲得。現代教育中,這一概念常被引申為對填鴨式教學的反思,倡導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

  5.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教育批評語境,形容缺乏創新性的學習方式,或委婉批評他人學問不夠紮實。

網絡擴展解釋二

《記問之學》是什麼意思?

《記問之學》是指一種以記錄和問答為主要方法的學習方式。通過對知識的記錄和提問來增強學習效果和記憶力。這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通過積極記錄學習内容和提出問題,來幫助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記問之學》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心”,其中“言”是左邊的部首,“心”是右邊的部首。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知道,漢字“記”的部首是“言”,“問”的部首是“門”。根據每個字的部首和構造,可以記住字的筆畫,以加強記憶。

來源和繁體:

《記問之學》這個詞源于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學理念。孔子認為學習的過程應該是通過記錄和提問來實現。這一理念對後來的教育和學習方式有着深遠的影響。

《記問之學》是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表達方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記問之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記》字的上部是一個橫折向下、畫直上形成的“讠”字,下部為“己”。《問》字的上部是一個長豎,下部為一個“門”字。

例句:

應用《記問之學》的學習方法,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

組詞:

組詞方面,常見的詞組有:“記憶”,“記事”,“提問”,“提問者”,等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記性”,“紀錄”,“問詢”,等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與記錄和提問相反的詞語,如:“遺忘”,“删除”,“回答”,等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