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天;高空。 晉 左思 《蜀都賦》:“幹青霄而秀出,舒丹氣而為霞。” 唐 濮陽瓘 《出籠鹘》詩:“一點青霄裡,千聲碧落中。” 清 納蘭性德 《望江南·詠弦月》詞:“初八月,半鏡上青霄。”
(2).喻帝都;朝廷。 唐 杜甫 《收京》詩之二:“叨逢罪己日,灑涕望青霄。” 宋 張元幹 《滿庭芳·壽》詞:“朝回處,青霄路穩,黃色起天庭。” 清 黃遵憲 《五用前韻》:“忽傳罪己 興元 詔,霑灑青霄淚萬行。”
(3).喻巍科,高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紀》:“ 裴公 ( 裴度 )答曰:‘……各懷器業寧推讓,俱上青霄豈後先!’”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萬丈龍門則一跳,青霄有路終須到。”《再生緣》第四五回:“恐妹命孤無福分,不能平地步青霄。”
(4).清朗的夜晚。 明 秦時雍 《醉花陰·秋懷》套曲:“白晝看雲,青霄步月。”
“青霄”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層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蔚藍的天空或廣闊的高空,常用于詩文描繪自然景象。例如:
借指政治中心或權力機構,常見于古代詩詞。例如:
代指科舉考試中的高位或功名。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記載:“俱上青霄豈後先”,比喻士子同登高位。
少數文獻中特指明淨的夜空,如明代秦時雍《醉花陰·秋懷》中“青霄步月”。
現代使用中,“青霄”多見于文學創作或古風語境,前兩種含義(高空、朝廷)使用頻率較高。例如《三國演義》中“鳥上青霄”形容脫離束縛的自由。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青霄是一個詞語,代表着純淨而高遠的天空,通常用來形容廣闊無垠的天穹。它帶有一種清澈、通透和壯麗的意象。
青霄的拆分部首是青 (qing) 和霄 (xiao)。
青的筆畫數為 8 畫,拼音為 "qing"。
霄的筆畫數為 15 畫,拼音為 "xiao"。
青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鄘風·青青草原》之中,描述了廣袤草原和遼闊天空的美景。後來,青霄逐漸被用來指代壯麗的天空。
青霄的繁體字為「青霄」,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青霄的古體字寫作「靑霄」。
1. 山腳下的清晨,我仰望着青霄,感受到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2. 他站在山頂,眺望着青霄,心中充滿了向往和憧憬。
1. 青天:指藍天。
2. 霄漢:指廣闊的天空。
3. 青雲:指高遠的天空。
1. 天空:指大氣層環繞地球的空間。
2. 藍天:指晴朗無雲的天空。
3. 萬裡無雲:指沒有雲彩的廣闊天空。
1. 地面:指大地的表面。
2. 地底:指地球的内部。
3. 海底:指海洋底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