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ocky]∶多石頭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老子》
(2) [commonplace;mediocre]∶平庸無能
碌碌庸才
(3) [busy]∶忙碌,有許多事要做
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紅樓夢》
(4) [cart’s sound]∶車轉滾動聲
(1).多石貌。《漢官儀》卷下引 漢 馬第伯 《封禅儀記》:“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蒼,若在雲中。俛視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 清 陳彜 《握蘭軒隨筆·碌碌》:“碌碌,多石貌。”
(2).玉石美好貌。《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後漢書·馮衍傳下》:“ 馮子 以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唐 韋應物 《雜體》詩之五:“碌碌 荊山 璞, 卞和 獻君門。”
(3).指美好的玉石。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九重歡眷,六宮遜處,乃構椒房,用當金宇,碌碌宜階,瑟瑟為戶。”
(4).隨衆附和貌;平庸無能貌。《史記·酷吏列傳論》:“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一》:“不肯碌碌,反抱關木。”《周書·李弼傳》:“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這豈是區區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兒女之意哉!”
(5).煩忙勞苦貌。 唐 牟融 《遊報本寺》詩:“自笑微軀長碌碌,幾時來此學無還。” 明 沉受先 《三元記·斷金》:“紅塵滾滾 長安 道,鏡中兩鬢蕭然皓,碌碌江湖老。”《紅樓夢》第一回:“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我仍碌碌,但身體尚健,差堪告慰耳。”
(6).眼珠轉動貌。 沙汀 《催糧》:“眼睛細長,帶黃的小眼珠總是碌碌轉動着,顯得異常狡猾。”
(7).車輪轉動聲。 唐 賈島 《古意》詩:“碌碌復碌碌,百年雙轉轂。” 宋 陸遊 《季秋已寒節令頗正喜而有賦》:“風色蕭蕭生麥隴;車聲碌碌滿魚塘。” 元 陳泰 《邯鄲道上書所見》詩:“馬瓏瓏,車碌碌,古道茫茫沙撲撲。”
"碌碌"是一個漢語形容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及用法均源自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
指人才能平凡,忙碌卻無突出成就或建樹。
權威釋義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碌碌"為"平庸無能"之義,常用搭配為"碌碌無為""碌碌終生"。
《漢語大詞典》引《史記·酷吏列傳》"九卿碌碌奉其官"為例,指出其形容人才能尋常、隨衆附狀态。
文化語境:
此義項承載中國傳統價值觀中對人生價值的反思,如《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暗含對碌碌人生的警醒。
模拟物體滾動或車輪轉動時發出的連續低沉聲響。
權威釋義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其拟聲用法,例見《文心雕龍·物色》"碌碌之響,拟于雷霆"。
《辭源》釋為"石聲",引《說文通訓定聲》"碌,石聲也",後引申為滾動聲。
文學應用:
古典文學中常以聲襯靜,如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雖非直接使用"碌碌",但同屬以聲效營造意境的典範手法。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工具書,因詞典實體書及官方線上數據庫(如知網工具書庫)需訂閱訪問,此處不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正規學術平台查詢原始文獻。
“碌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平庸無能
指人缺乏突出才能或成就,常用于形容平凡、無所作為的狀态。例如“碌碌無為”“碌碌庸才”。
例句: “他一生碌碌,未能實現理想。”
繁忙辛勞
形容事務繁雜、忙碌卻無顯著成果的狀态。例如“忙忙碌碌”“碌碌半生”。
來源典故
詞性擴展
作形容詞時強調能力平庸(如“碌碌終生”),作拟聲詞時形容車輪滾動聲(如“車聲碌碌”)。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5、6)進一步查閱例句和用法。
暗事避眼哺飼殘弊長嘶常溫揣挫打富濟貧擋闆酖溺打壓玷傷雕檻敦舊烽鼓粉線伏中高眼鲽桂堂還玩黑痣畫道卉裳毀鬲箭滴焦慮棘徑蠲絜決牖開察快遊愧羞來潮牢憂兩手寮屬利賴離殃儸惹麻荄麪黏南星盤石桑苞軿訇品品前将軍窮追不舍羣雌粥粥桑野深宵守喪投産投軍塗歌邑誦蜿蜷窩囊肺武林舊事記夏侯妓衣香木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