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損耗減少。《漢書·高帝紀下》:“會天下誅 秦 , 南海 尉 它 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減。”《三國志·魏志·杜畿傳》:“是時天下郡縣皆殘破, 河 東最先定,少耗減。”《魏書·高闾傳》:“自中原崩否,天下幅裂,海内未一,民戶耗減,國用不充,俸祿遂廢。”《明史·黃澤傳》:“ 澤 奏 金華 、 台州 戶口較 洪武 時耗減,而歲造弓如舊,乞減免。”
(2).謂疲憊,不足。《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八年》:“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禦 太和殿 ,見近臣,然神識耗減,不能復故。” 宋 朱熹 《答陸象山》:“ 熹 衰病日侵,去年災患亦不少,比來病軀方似略可支吾,然精神耗減,日甚一日,恐終非能久於世者。”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先太仆》:“神色耗減,精氣消亡。”
“耗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損耗減少
指因消耗或損失導緻數量、質量等逐漸減少。例如古代文獻中常描述人口、資源因戰亂或管理不善而減少的情況。
疲憊不足
形容人或事物因過度消耗而呈現疲态或狀态不佳。例如《資治通鑒》中描述唐文宗“神識耗減”,指其精神萎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原文。
耗減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減少或降低消耗的意思。
耗的部首是而(ㄦˊ),總筆畫為9。
減的部首是冫(bīng),總筆畫為4。
耗減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
耗減的繁體字為耗減。
在古代漢字中,耗減可能有多種寫法,如耗剪、耗節等。
1. 為了降低成本,必須采取措施盡量耗減能源的使用。
2. 這個新産品的設計更加節省材料,使得生産成本得以耗減。
3. 他通過調整生活習慣,成功地将每月的開支耗減了一半。
使用耗減作為部分組詞:
耗減能源、耗減成本、耗減資源、耗減開支。
節省、減少、削減、降低。
增加、提高、擴大、增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