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壁书 ”。亦称“ 壁经 ”。 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 孔子 八世孙 孔鲋 (或谓 鲋 弟 腾 )藏入壁中的。 清 方东树 《汉学商兑》卷中之下:“今谓《説文》未作,《五经》不得本解,殊为傎误,至壁经自是古文……所谓书 孔氏 者,必是壁书本来字体如此。”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籀篇疏证>序》:“至 许 书所出古文,即 孔子 壁中书。”参见“ 壁中字 ”。
“壁中书”是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定义与发现背景 指汉代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籍,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这些典籍是战国时期的写本,由孔子八世孙孔鲋(一说其弟孔腾)为躲避秦始皇焚书而藏于壁中。
文献特征与学术价值 这些典籍用先秦古文书写,字体形似蝌蚪,晋代称为“科斗文”。其发现引发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为研究先秦文字和儒家经典提供了珍贵材料。
延伸比喻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壁中书”引申为隐秘的知识或智慧,比喻深藏不露的宝贵资源。例如形容某机构内部蕴藏重要研究成果,可用“如壁中书般珍贵”作喻。
历史争议 关于藏书者身份存在不同说法,部分学者认为是孔鲋,也有观点认为是其弟孔腾。近现代研究普遍认定这批文献为战国时期抄本。
注:该词条在《说文解字》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其发现过程详见《汉书·艺文志》。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篇章内容或学术争议,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