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立于天地之間。常以否定式或反诘式表示仇恨之深或可恥之甚。《禮記·曲禮上》:“父之讐,弗與共戴天。”《北齊書·趙郡王叡傳》:“今嗣主幼沖,豈可使邪臣在側,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雪裡歸舟》:“正是相逢恨少魚腸劍,羞與仇人共戴天。” 清 周亮工 《得兒書深憫其意作此寄之》詩:“蒙頭債子羞無路,灑血寃兒憾戴天。”參見“ 不共戴天 ”。
(2).謂蒙受天恩。 宋 王禹偁 《拟李靖破颉利可汗露布》:“臣等無任樂聖戴天,抃舞懽呼之至,謹具露布以聞。”
"戴天"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本義與引申義 "戴天"字面指"頭頂着天",見于《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立于天地之間",常表示生存于世間的狀态。其核心語義強調人與天的空間關系,後衍生出兩種特殊用法:
二、文獻用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孔穎達疏解"言若不與舅氏同心,不共戴天",此處"戴天"已具"共存于世"的引申義。清代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則用"戴天履地"強調人的生存責任。
三、當代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戴天"标注為書面語,釋義包含:
主要參考文獻:
“戴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表示深仇大恨(常見于否定或反诘句式)
如“不共戴天”,指仇恨極深,不能共存于世。這一用法源自《禮記·曲禮上》:“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強調對仇恨的極度排斥。例如:“兩家有不共戴天之仇,世代對立。”
形容傲慢自大(較少見)
單獨使用時,可表示某人極度嚣張,自視甚高,如“戴天之傲”。但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不常見,更多出現在特定文學語境中。
結構解析
“戴”為動詞,意為“頂、承受”;“天”為名詞,象征至高無上的存在。組合後字面意為“頭頂着天”,引申為“生存于世”或“态度極端”。
相關成語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禮記》《北齊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按法白毛女幫手班品拔奇備史表見餐飲車匠承先啟後蚩妍鄧亞萍調奸東非對本對揚鋒犯風口附遣脯斮廣盱貴俠鼓進紅區嘩讙黃浦劃條護結火符吉丁蟲炕陽磊落連常淩脅淋離李子冒占沒不煞木秀于林女妻青藜學士勤拳親疎塞诘三好兩歉勝流審校守保四潰思且速裝陶物塔座同文推扳文形鮮肥祥輪相翔瞎說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