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毒。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繳奏私書論》:“若陰邪不可告人之事,公然著之簡牘,責令君子改行從己,其險螫之性,非可理遣。”
“險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shì,主要用于形容陰險狠毒的性格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險”和“螫”組合而成:
文獻用例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存稿·繳奏私書論》中寫道:“其險螫之性,非可理遣”,形容某些人用陰險手段逼迫他人屈從,難以用道理說服。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描述心術不正、手段隱蔽的狠毒行為。例如:“此人表面謙和,實則暗藏險螫。”
補充說明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可供古典文學閱讀或詞語研究參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癸巳存稿》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險螫(xiǎn zhé)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下面是對該詞的拆分、來源、繁體、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解釋。
險(xiǎn)的部首是阝(阜),共有10個筆畫;螫(zhé)的部首是虍(虎),共有16個筆畫。
險螫是一個漢語合成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繁體形式為「險螫」。
在古代漢字中,險可以寫作「險」,而螫可以寫作「蠐」。
1. 由于山路險螫,我們決定搭乘直升機。
2. 這種毒蛇的螫非常痛苦。
險螫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危險、險惡。
險螫的近義詞包括:危險、峻峭、險要。
險螫的反義詞包括:安全、穩定、寬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