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險螫的意思、險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險螫的解釋

陰毒。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繳奏私書論》:“若陰邪不可告人之事,公然著之簡牘,責令君子改行從己,其險螫之性,非可理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險螫”為古漢語中的生僻詞彙,現存釋義主要見于兩類文獻:

一、詞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言毒》篇,指代自然界中具有毒性的生物,如“蜂虿之險螫”。唐代《北史》中擴展為比喻政治鬥争中的暗害行為,如“權臣險螫,禍機潛發”。

二、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兩種釋義:

  1. 名詞性:指毒蟲的刺針,如“蜂虿之險螫,豺狼之爪牙”
  2. 動詞性:喻指陰險的傷害行為,如“宦海風波,多遭險螫”

三、構詞解析 該詞屬并列結構複合詞: • 險:古義通「巇」,指山岩險峻處 • 螫:《說文解字》釋為「蟲行毒也」 二者結合既保留具體毒刺義項,又衍生出抽象危害義項。

(注:因該詞過于生僻,權威詞典未設置獨立詞條,相關内容參考自《漢語大詞典》詞素分析系統及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險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n shì,主要用于形容陰險狠毒的性格或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險”和“螫”組合而成:

    • 險:本義指地勢險惡,引申為“狠毒”“陰險”,如“險詐”等。
    • 螫:原指毒蟲用毒腺刺人,比喻暗中傷害的行為。
      兩字結合後,比喻像毒蟲般陰毒、難以防備的攻擊性特質。
  2. 文獻用例
    清代俞正燮在《癸巳存稿·繳奏私書論》中寫道:“其險螫之性,非可理遣”,形容某些人用陰險手段逼迫他人屈從,難以用道理說服。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描述心術不正、手段隱蔽的狠毒行為。例如:“此人表面謙和,實則暗藏險螫。”

  4. 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的近義詞包括“陰毒”“狡詐”等。
    • 需注意與“險惡”區分,後者側重環境或局勢的危險性,而“險螫”更強調人性之惡。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可供古典文學閱讀或詞語研究參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癸巳存稿》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姐百稱白翁寶陀岩菜包子粲然可觀冊封層禁顫抖搜讒二辰參稱讬砀駭道齋杜工部集礬樓法要豐貂糞坑分土高譽胳臂錢古槎罕聞合匏呴鳴戶貫玑鏡驚嘶吉食鸠竹廊第了不長進簾布潦污立場不穩理結柳鬥龍塗麥櫻墨衰陪考片月籤押桌齊娥清靈靈人平阮途三次善後借款合同食白失政四氏學送煖偎寒松針騰沓天生地設土竈五彩戲先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