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貌。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然僕又自思, 關 東一男子耳,除讀書屬文外,其他懵然無知。”《明史·蔣欽傳》:“愁嘆之聲動徹天地,陛下顧懵然不問。” 馮骥才 《愛之上》:“她不提愛他,卻說愛打球,什麼意思?這句不着邊際的話使他懵然莫解。”
“懵然”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ěng rán,其核心含義是“不明貌”,即形容人處于糊塗、無知或困惑的狀态。
基本釋義
指對事物缺乏清晰認知,表現為迷茫、無知或反應遲鈍。例如馮骥才《愛之上》中的例句:“這句不着邊際的話使他懵然莫解”。
語境應用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對比
與“懵懂”相比,“懵然”更強調即時性的困惑狀态,而非長期的無知(如“懵懂少年”)。
“懵然”通過具體語境可表達從暫時困惑到全然無知的層次感,常見于文學和口語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程度差異。
懵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愚昧、無知,形容人不明白或迷茫的狀态。
懵然由部首心和旁邊的亡組成,心表示内心感受或思維,亡是一個漢字字形,表示迷途或失去。
懵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孟子》中,其中有一句“孔子曰:『吾聞諸夫子,色厲膽脆,誠為之貌暇,懵然如也』”,意為孔子說:“我聽說諸多先生,他們的容貌威嚴,膽子脆弱,實際上以混亂迷茫的狀态面對世事。”由此,懵然開始流傳,并且慢慢成為一個常用詞。
在繁體字中,懵然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寫法中,懵然沒有固定的字形,多出現在諸子百家中,各家書寫方式不盡相同。
例如:
-《爾雅·釋衣》中寫作“蒙然”。
-《莊子·外篇·師意》中寫作“曚然”。
-《孟子·梁惠王上》中寫作“懞然”。
現代用法中,懵然常出現在一些形容人迷茫或困惑的情境中。例如:
1. 他聽完那番複雜的科學講解之後,整個人感到懵然無措。
2. 當得知自己過去所有信任的人都背叛了自己,她懵然失望。
組詞:懵懂、懵懂無知、懵然不悟。
近義詞:茫然、困惑、迷茫。
反義詞:明晰、明了、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