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貌。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然僕又自思, 关 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明史·蒋钦传》:“愁嘆之声动彻天地,陛下顾懵然不问。” 冯骥才 《爱之上》:“她不提爱他,却说爱打球,什么意思?这句不着边际的话使他懵然莫解。”
“懵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ěng rán,其核心含义是“不明貌”,即形容人处于糊涂、无知或困惑的状态。
基本释义
指对事物缺乏清晰认知,表现为迷茫、无知或反应迟钝。例如冯骥才《爱之上》中的例句:“这句不着边际的话使他懵然莫解”。
语境应用
近义词与反义词
延伸对比
与“懵懂”相比,“懵然”更强调即时性的困惑状态,而非长期的无知(如“懵懂少年”)。
“懵然”通过具体语境可表达从暂时困惑到全然无知的层次感,常见于文学和口语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程度差异。
懵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愚昧、无知,形容人不明白或迷茫的状态。
懵然由部首心和旁边的亡组成,心表示内心感受或思维,亡是一个汉字字形,表示迷途或失去。
懵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孟子》中,其中有一句“孔子曰:『吾闻诸夫子,色厉胆脆,诚为之貌暇,懵然如也』”,意为孔子说:“我听说诸多先生,他们的容貌威严,胆子脆弱,实际上以混乱迷茫的状态面对世事。”由此,懵然开始流传,并且慢慢成为一个常用词。
在繁体字中,懵然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古代写法中,懵然没有固定的字形,多出现在诸子百家中,各家书写方式不尽相同。
例如:
-《尔雅·释衣》中写作“蒙然”。
-《庄子·外篇·师意》中写作“曚然”。
-《孟子·梁惠王上》中写作“懞然”。
现代用法中,懵然常出现在一些形容人迷茫或困惑的情境中。例如:
1. 他听完那番复杂的科学讲解之后,整个人感到懵然无措。
2. 当得知自己过去所有信任的人都背叛了自己,她懵然失望。
组词:懵懂、懵懂无知、懵然不悟。
近义词:茫然、困惑、迷茫。
反义词:明晰、明了、明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