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玷污、亵渎。多用作謙詞。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表》之五:“四拜封章,乞罷密職,薦頒明詔,未賜俞旨,誠切意專,不避浼瀆。” 宋 司馬光 《答陳監簿書》:“是敢輒自陳叙,浼瀆聰明,庶幾識祭而已。” 宋 蘇轍 《待罪劄子》:“前後累緻煩言,浼瀆天聽。”
浼渎(měi d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玷污、亵渎”,通常作為謙詞使用,表達因冒犯或打擾他人而感到愧疚。常見于古代書信或奏章中,用于自謙地描述自身行為可能對尊長或上級造成的不敬。
二、引證與用法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書面表達,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偶見于仿古文或學術研究。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強調對受話方的尊重與自我行為的克制。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交流中可用“冒昧”“叨擾”等替代以更通俗。
浼渎(mò dú)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描述對他人的尊嚴、聲譽或事物的莊嚴、聖潔的侮辱、亵渎。例如:對 聖地或神靈進行亵渎, 對人的名聲進行侮辱。
浼渎由水部和渎部組成。水部表示和水有關,渎部表示對事物的敬畏或神聖之物的亵渎。共有16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漢廣》中的一句話:“三國如浼,廣有儀。” 相傳"浼"的原意是河流水流泛濫的時候,後來引申為對事物的亵渎。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澤渡」。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浼渎的"浼"字是由多個部首合并而成的。舊時的寫法為「澀渡」,其中"澀"表示河流水大量泛濫,"渡"表示水流經過。
1. 他對聖誕節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浼渎,并因此遭到衆人的譴責。
2. 這家公司的聲譽被他的不端行為所浼渎。
組詞:亵渎、诋毀、辱罵。
近義詞:侮辱、羞辱、辱罵。
反義詞:恭敬、尊重、崇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