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凄怆。《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人亦有言,靡喆不思,矧伊嬿婉,胡不凄而。” 劉良 注:“何不凄愴。而,助辭也。”
(2).寒涼。 明 劉基 《秋懷》詩之七:“雨息殘暑退,涼氣何凄而。”
“凄而”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凄怆(悲傷哀痛)
形容内心的悲傷或凄涼的情感。例如《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中“胡不凄而”一句,劉良注釋為“何不凄怆”,強調情感上的哀傷。
寒涼(寒冷蕭瑟)
指氣候或環境的寒冷。如明代劉基《秋懷》詩中的“涼氣何凄而”,描述秋日雨後的蕭瑟涼意。
詞性及用法
“凄而”為形容詞,常見于古典文學,多用于描繪情感或自然景象的凄涼感。例如:“心凄凄而不能已兮”(形容悲痛難抑)、“梁祝同窗雙化蝶,愛情總因凄而美”(以凄涼襯托情感的深刻)。
文學背景
該詞在漢代至明代的詩文中均有使用,如王粲的詩句注重情感表達,劉基的詩句側重環境渲染,體現了文言詞彙的凝練與意境結合的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用法,可參考《文選》《秋懷》等文獻原文。
凄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悲傷、凄涼、寒冷。它的部首是冫,總計包含了6個筆畫。
凄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它的繁體字是淒而。
在古時候,凄而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慼而”,另一種是“慽而”。這些寫法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逐漸變化到現代的凄而。
1. 他的離去讓我感到凄而寒冷。 2. 夜深人靜,整個城市彌漫着一種凄而的心情。
凄而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
- 凄而不樂:悲傷而不開心。
- 凄而寒冷:悲傷的同時充滿了寒冷。
- 凄而泠然:悲苦而冷淡。
凄而的近義詞有悲涼、寒冷、憂傷。反義詞則包括歡樂、溫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