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ain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 排幹湖沼之水而捕魚。比喻隻圖眼前利益,取之不留餘地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
“涸澤而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 zé ér yú,其核心含義是排幹池水或湖澤的水來捕魚,比喻做事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含貶義。
基本含義
成語中的“涸”意為使水幹涸,“澤”指聚水的窪地。字面意思是抽幹池水捕魚,導緻魚群滅絕。引申為過度索取資源、不顧後果的短視行為。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淮南子·難一》:“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強調古人反對破壞生态平衡的智慧。另《文子·七仁》也有類似記載。
用法與語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與“竭澤而漁”的區别
兩者含義相近,但“竭澤而漁”更強調“掏幹”(竭),而“涸澤而漁”側重“排幹”(涸)。前者出自《呂氏春秋》,後者多引《淮南子》。
常用于批評經濟開發、資源利用中的短視行為,如過度捕撈、濫砍濫伐等。例如:“某些地區為追求GDP增長涸澤而漁,最終導緻環境惡化。”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來源。)
《涸澤而漁》是一種成語,意為在水澤幹涸之時仍然捕魚,比喻不顧時機不當,行事愚蠢。這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
《涸澤而漁》這個成語的部首分别是“氵”和“火”,其中“氵”表示水,而“火”表示火。根據拆分可以看出,《涸澤而漁》涉及到的漢字分别是涸、澤、而、漁,一共有11個筆畫。
《涸澤而漁》是出自于《韓非子·内儲說極》這本古代著作。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涸澤而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涸澤而漁》的寫法為「涸澤而漁」。
他在考試前夜熬夜玩遊戲,明明知道這是涸澤而漁的行為。
成語《涸澤而漁》中的「涸澤」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涸澤而唐」,意為旱窟而漁,形容冬季釣魚。
與《涸澤而漁》意義相近的成語有「舍本逐末」,形容舍棄根本,隻顧次要。
《涸澤而漁》的反義詞可以是「惜時如金」,意為珍惜時間,明智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