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涸澤而漁的意思、涸澤而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涸澤而漁的解釋

[drain the pond to get all the fish] 排幹湖沼之水而捕魚。比喻隻圖眼前利益,取之不留餘地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涸澤而漁”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含義指排幹湖澤或池塘中的水來捕魚,比喻隻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其核心意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被明确為“隻顧眼前需要,不顧将來後果的掠奪性索取”。

該成語最早見于《淮南子·主術訓》的“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描述的是通過極端手段獲取資源的行為。古代典籍《文子·上仁》也提到“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強調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智慧。

在當代語境中,“涸澤而漁”常用于批評經濟開發中的過度開采、生态破壞等現象。例如:“盲目砍伐原始森林,無異于涸澤而漁,終将導緻水土流失。”這一用法被《漢語大詞典》列為典型例句,突顯成語的現實警示意義。

從語言學角度看,該成語通過“涸澤”(使水域幹涸)與“漁”(捕魚)的動詞組合,以具象化場景傳遞抽象哲理,符合漢語成語“以具體喻抽象”的構詞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涸澤而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é zé ér yú,其核心含義是排幹池水或湖澤的水來捕魚,比喻做事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規劃,含貶義。


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成語中的“涸”意為使水幹涸,“澤”指聚水的窪地。字面意思是抽幹池水捕魚,導緻魚群滅絕。引申為過度索取資源、不顧後果的短視行為。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淮南子·難一》:“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強調古人反對破壞生态平衡的智慧。另《文子·七仁》也有類似記載。

  3. 用法與語法

    • 結構:偏正式成語,常作謂語、賓語。
    • 示例:“年輕學子應有遠大志向,不能涸澤而漁。”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飲鸩止渴、焚林而獵。
    • 反義詞:從長計議、三思而行。
  5. 與“竭澤而漁”的區别
    兩者含義相近,但“竭澤而漁”更強調“掏幹”(竭),而“涸澤而漁”側重“排幹”(涸)。前者出自《呂氏春秋》,後者多引《淮南子》。


應用場景

常用于批評經濟開發、資源利用中的短視行為,如過度捕撈、濫砍濫伐等。例如:“某些地區為追求GDP增長涸澤而漁,最終導緻環境惡化。”

(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漢典》《淮南子》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庵摩羅白柰北榜悲怒並膀不恥最後初生犢兒蹈弦貳正墦祭诽議風岚複又敢士感時歸全反真孤唳骨瘦如柴花炮華屋山丘乎而佳眷見委洊至驕能金谷園錦鳥獧巧看家戲孔雀花徕臣攬長工樓台亭閣羅千賣乖面磨羅明盲凝眺貧母阙事軟糖散節散勇省覽沈鱗設作世面是味兒肅陳條卓提鈴喝號題橋志提要朣朦問發免服紋縷兒香車小家數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