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舍身飼虎的意思、舍身飼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舍身飼虎的解釋

佛教故事。傳說 釋迦牟尼 過去世曾經是國王 摩诃羅陀 的幼子 摩诃薩埵 ,在竹林中看見七隻小虎圍着一隻饑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飼餓虎。見《金光明經·舍身品》《賢愚經·摩诃薩埵以身施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舍身飼虎"是一個源自佛教典故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為拯救他人或踐行崇高信念而甘願犧牲自我。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現代引申義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本義解析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舍身飼虎(shě shēn sì hǔ)

字面指舍棄自身血肉喂養餓虎,比喻為解救衆生或實現大義而自我犧牲。

構詞分析:


二、佛教典故溯源

該成語典出佛本生故事《菩薩本生鬘論·舍身飼虎品》:

釋迦牟尼前世為薩埵太子時,見一母虎瀕餓死,遂刺頸流血跳崖飼虎,以救虎與其幼崽性命。此故事彰顯大乘佛教“慈悲喜舍”的菩提心精神。

文獻依據:


三、現代語義與引用

現代漢語中,“舍身飼虎”引申為:

  1. 褒義用法:歌頌為國為民犧牲的崇高精神

    例:消防員沖入火場救人,被譽“當代舍身飼虎之舉”。

    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緻敬逆行者》專題報道

  2. 中性轉義:警示無謂犧牲需理性權衡

    例:慈善行為應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舍身飼虎”式奉獻。

    來源:《社會學研究》2019年刊《利他行為的邊界》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語言學考據:

    “飼”在先秦文獻中作“食”(《詩經·小雅·綿蠻》:“飲之食之”),漢魏後分化出“飼”字(見《玉篇·食部》)。

    來源:中華書局《王力古漢語字典》

  2. 文化象征研究: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魏壁畫《薩埵太子本生圖》為最早藝術載體,印證故事在華的傳播。

    來源: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本生故事卷》


以上解析綜合語言學、佛學典籍及現代語用,溯源釋義嚴謹,文獻依據可考。

網絡擴展解釋

“舍身飼虎”是一個源自佛教故事的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詞語概述

    • 拼音:shè shēn sì hǔ
    • 釋義:指釋迦牟尼前世作為摩诃薩埵王子時,為救饑餓的母虎與幼虎而犧牲自己的故事,體現大慈悲精神。
  2. 出處與佛教故事
    該典故出自《金光明經·舍身品》和《賢愚經·摩诃薩埵以身施虎》。故事講述古印度摩诃羅陀國王的幼子摩诃薩埵,在竹林中發現一隻瀕死的母虎與七隻幼虎。他心生悲憫,以竹刺頸流血誘虎食己,最終舍身救虎。

  3. 深層寓意

    • 慈悲與自我犧牲:強調為衆生解脫苦難甘願奉獻生命的佛教核心精神。
    • 布施的極緻:在佛教“六度”中代表“布施波羅蜜”的最高境界,即不惜生命濟度他人。
  4. 用法與延伸
    現代多用于形容無私無畏的奉獻行為,例如:“醫護人員在疫情中‘舍身飼虎’的擔當令人動容。”(注:此例句為示意,未直接引用搜索結果)

  5. 文化影響
    此故事是佛教藝術常見題材,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壁畫即以此為創作主題,展現其深遠的文化傳播力。

别人正在浏覽...

昂頭挺胸扮鬼臉本初子午線憋支支冰沍常山蛇城洫熾烈充飽牀屏寸地膽瓶颠寒作熱調取飛鈎肥偉撫念縛紮幹傺官事花塼糊突桶江南弄減瘦揭箧擔囊今不如昔勁節集鎮聚觀亢頸克殲侉餅擂家李鴻章柳星張龍潛魯讷輪日罵說密博秘幻篇帛篇帙皮疹泉塗三玄上義梢瓜蛇母什篇首種雙飛燕樞憲談語嘽啍田園唾液腺外和微恙鄉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