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盡;摧毀。《漢書·嚴助傳》:“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為欲屠滅之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爾乃奔波亡走,殆至屠滅。” 宋 蘇轍 《六國論》:“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清 戴名世 《窦成傳》:“當是時, 江 北諸郡縣皆屠滅,獨 桐城 屢圍不能破。”
屠滅,漢語複合動詞,指通過殺戮手段使目标對象徹底滅亡或消失,強調行為的殘酷性與毀滅性徹底性。以下為詳細釋義:
屠滅(tú miè)
指大規模屠殺以緻目标群體(如家族、族群、城池居民等)完全滅絕或覆滅。
例:《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屠鹹陽”,即包含殺戮民衆、焚毀宮室使之徹底毀滅之意。
合成詞“屠滅” 融合二者,凸顯“以殺戮達成徹底毀滅”的暴力過程與結果。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屠滅:屠殺毀滅;趕盡殺絕。”
例引《後漢書·耿弇傳》:“屠滅三百餘城,未嘗挫折。”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屠滅:誅殺淨盡。”
例引《資治通鑒》:“盡屠滅其宗族。”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漢書·高帝紀》:“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屠滅 而後已。”
魯迅《且介亭雜文》:“野蠻的屠滅 老弱,是常事,不算什麼奇迹。”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曆史語料,符合漢語詞彙學規範。
“屠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徹底消滅、摧毀,通常指對某一群體或事物的完全毀滅。以下為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漢書·嚴助傳》中“欲屠滅之也”,指通過武力鎮壓徹底消滅敵人。晉代葛洪《抱樸子》亦用“屠滅”形容戰亂中的慘烈摧毀。
文學與曆史語境
常用于描述戰争中的血腥鎮壓,例如“屠滅全族”“屠滅城池”,暗含暴力與殘酷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戰争詞彙或成語典故,可查閱權威詞典來源。
白鶴茶白鹞苞桑繃爬吊拷邊畔鞭桶參閱層阿讒擠車騎馬池觀蹈義跪禮懷沙謇直芥羽驚孱津濕君卿舌跨年度礧擊林植柳花柳眼茶龍骧虎嘯鳴鞞木脈目珠鳥獸行逆境妞子攀送品竹調絃溥博千斤使旗船起航青墀清挺屈尊忍氣吞聲弱堿撒鴨子山隱聲化申勵手策死仗夙搆糖精脫出歪剌貨瓦壟班晩歇魏丙微捕畏難我輩歇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