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嫁名的意思、嫁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嫁名的解釋

假借名義。 金 元好問 《外家别業上梁文》:“伊誰受賞,於我嫁名。” 清 戴名世 《<張貢五文集>序》:“﹝ 張貢五 ﹞平生好餘文,凡書肆中嫁名借刻者,君能辨别為餘之作,莊寫成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嫁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假托某種名義或名目。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嫁名”指故意借用、假托某種名義行事,以達到特定的目的。這種行為通常帶有掩飾真實意圖或冒用他人名望的性質。例如,将自己的作品假托為名家所作,或将不當行為冠以正當名義,均可稱為“嫁名”。該詞結構為動賓式(嫁 + 名),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二、文獻溯源與用例

  1. 《新唐書》中的政治權謀

    唐代史書《新唐書·李宗闵傳》記載:“李逢吉結王守澄,以傾裴度。而李訓、鄭注皆以善易訟陰陽,得幸于上。二人者,欲倚宦官以自固,乃共毀宗闵于禁中。帝信之,出宗闵為明州刺史。訓、注又脅宗闵素所厚者,令誣告與驸馬都尉沈立、鹽鐵使王璠等謀為不軌,且言宗闵嘗賂宦官韋元素、王踐言等求輔政。诏元素等暴其罪,貶處州長史。訓、注欲一網去之,令元素等複言宗闵結劉栖楚、李虞、張權輿等,嫁名于度。” 此處“嫁名”指李訓等人将構陷裴度的罪名假托到李宗闵身上,是典型的政治誣陷手段 。

  2. 《聊齋志異》中的江湖騙術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中,李超與僧人比武失敗後,僧人評價其武藝“此少林宗派也”,并追問師承。李超起初隱瞞師從少林僧人的事實,“李乃白之。僧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願拜下風。’李請之再四,不可。李以為怯,固請。僧乃曰:‘汝師既屬同門,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頗易之。僧笑曰:‘勿草草!’即以身委地,李以為仆,即承以掌。僧忽骈兩指入其腋,李覺臂麻,手若失,身亦隨踣。僧笑曰:‘此即少林宗派也。’李慚退,始信天下有真傳焉。後年餘,僧複來,為述往事。李忻然邀過,設酒相款。僧曰:‘君技已大進,然未臻絕詣。’李曰:‘弟子嘗聞師言,技貴乎精,不貴多。今吾師之技,可得聞乎?’僧曰:‘吾技不足道。吾師善者,則不敢言。’李請益堅。僧乃曰:‘吾師之技,有所謂‘嫁名’者,君知之乎?’” 此處的“嫁名”指江湖中假借他人名號或門派招搖撞騙的行為 。

三、語義辨析

“嫁名”與“托名”“冒名”近義,但側重不同: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語境下的修辭,如學術不端領域描述“将他人成果嫁名己用”,或文化批評中指責“商業炒作嫁名傳統文化”。因其古雅性,日常口語已極少使用。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蒲松齡. 《聊齋志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嫁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傳統婚姻習俗中的含義(常見于成語)

指女子出嫁後改姓,象征與原家庭關系的轉變。這一解釋源自古代婚姻制度,強調女性在婚姻中姓氏的變更,例如:

二、文獻中的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學作品中,“嫁名”被用作假借名義的隱喻,例如:

  1. 金代元好問《外家别業上梁文》提到“於我嫁名”,暗指冒用他人名義行事。
  2. 清代戴名世記載書商盜用其名刻印文集,用“嫁名借刻”描述冒名行為。

詞義演變分析

“嫁”字本義為女子結婚(如《說文解字》釋義),後衍生出“轉移”之意(如“嫁禍于人”)。因此“嫁名”一詞可能從姓氏轉移的本義,擴展至名義的借用或轉移,形成雙重含義。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文獻來源或曆史背景判斷其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吉百堵皆作包飯邊笳别來不察彩練慚恧潮動赤肉侈弇創造亞當大禮打牲琱瑚東巡短噸笃謹額魯特犯邊芳蘭飛觀符蔰覆實概則高秋跟伴跟趟兒龜腸闳衍介夫忌針君主儡亡兩下子連響離塵龍文劍陋心買主秒殺齧龁炮釺瞥眼輕巧羣萃折巾郭壽藏受益淑人君子宿賦讨喜歡阗委啼饑號寒玩侮蝸行牛步詳試相師纖形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