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殘缺。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下·段幹微》:“曰:‘ 金溪 之學何如?’曰:‘學不論心久矣, 陸氏 兄弟卓然有見於此,亦人豪哉……故登其門者,類皆緊峭英邁而無漫漶支離之病,惜乎力行功加而緻知道闕,或者不無憾也。’”
“漫漶支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該詞由“漫漶”和“支離”兩部分構成:
最早出自明代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用于評價學術流派的缺陷:“陸氏兄弟卓然有見於此……無漫漶支離之病”。此句批評當時學派雖見解卓越,但存在理論不完整、表述模糊的問題。
多用于學術或藝術批評,例如:
該詞反映了漢語中“形義結合”的特點,通過視覺模糊(漫漶)與結構破碎(支離)的雙重意象,強化了對不完整狀态的描述。在當代語境中,也可借喻網絡信息碎片化導緻的認知模糊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龍門子凝道記》原文或相關學術注解。
漫漶支離這個詞,形容事物模糊不清,毫無明确輪廓或不連貫的狀态。它由三個部分組成:漫、漶、支、離。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漫:從水部,由氵(三點水)和曼(曰)組成,總計11畫。
- 漶:從水部,由氵(三點水)和雚(隹)組成,總計11畫。
- 支:從木部,由十(十)和支(止)組成,總計4畫。
- 離:從示部,由示(二)和禸(爪)組成,總計12畫。
來源:
《漫漶支離》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它可能是用來描繪某個景象或描述事物狀态的詞彙。然而,在古代文獻中并未有相對應的詳細解釋。
繁體:
《漫漶支離》在繁體中的寫法仍為「漫漶支離」,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漫漶支離》這個詞的寫法在古代并無明确記載。
例句:
1. 他的思緒如漫漶支離的雲霧,讓人難以捉摸。
2. 那幅畫的線條模糊不清,呈現出漫漶支離的效果。
組詞:
- 漫長:長時間、漫長的。
- 支撐:支持、撐起來。
- 離别:分别、離開。
近義詞:
- 模糊:朦胧、不清晰。
- 莫名其妙:難以理解、無法解釋。
- 雜亂無章:混亂、無序。
反義詞:
- 清晰:明确、清楚。
- 連貫:連續、流暢。
- 完整:完全、具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