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趙 處士 毛公 與 薛公 的合稱。 毛公 藏于博徒, 薛公 藏于賣漿家。 魏 公子 信陵君 客 趙 ,聞二人名,折節往從之遊。後 秦 兵攻 魏 , 信陵君 不歸,二人力勸其歸救 魏國 ,終于大破 秦 軍。事詳《史記·魏公子列傳》。後亦泛指有才能而受到器重的布衣之士。 唐 李白 《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裡相尋卻之武陵立馬贈别》詩:“ 邯鄲 能屈節,訪博從 毛 薛 。” 清 陳維崧 《滿江紅·秋日經信陵君祠》詞:“我詎不如 毛 薛 輩,君寧甘與 原 嘗 亞?”
“毛薛”一詞主要有兩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成語演變來理解:
人物身份
毛薛指戰國時期趙國隱士毛公和薛公,兩人分别藏身于賭徒和賣酒人家中,身份低微卻才華出衆。魏國信陵君在趙國流亡期間,主動折節與他們結交,二人後來力勸信陵君回國抗秦,助魏國大破秦軍(典故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
引申意義
唐代後常用來代指出身卑微但受重用的賢士,如李白詩句“訪博從毛薛”即表達對這類人才的推崇。
部分詞典記載“毛薛”作為成語,表示“事物看似微小,實則蘊含重大價值”。其解釋有兩種說法:
《毛薛》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指男性的胡須或髭須。這個詞在國語中的使用較為常見。
《毛薛》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毛和艹(草)。其中,艹是典型的草字頭部首,毛則是表示毛發的象形部首。
《毛薛》的筆畫數為20畫。
《毛薛》原本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詞彙,而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毛指的是頭發、頭上的絨毛,特指臉上的胡須;薛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其細長的葉片與胡須形态相似。這兩個字的結合,稱為《毛薛》用來表示男性的胡須。
在繁體字中,《毛薛》可以寫作毛鬚。鬚是指臉上的胡須,其形狀與漢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往往非常接近現代字形,因此《毛薛》在古代并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這個詞彙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幾乎一樣。
1. 他留着一把濃密的毛薛,看起來很有男子氣概。
2. 老王忽然起了很多白毛薛,原來是工作壓力太大了。
組詞:胡須、髯須、絡腮胡、山羊胡。
近義詞:髭須、胡子、絡腮。
反義詞:光面、剃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