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毛 傳:“父之所樹,己尚不敢不恭敬。”後以“維桑”指代故鄉。 晉 陸雲 《歲暮賦》:“處孝敬於神丘兮,結祗慕於惟桑。瞻山川而物存兮,思六親而人亡。” 唐 駱賓王 《秋夜送閻五還潤州》詩序:“ 閻五官 言返維桑,修途指 金陵 之地; 李六郎 交深投漆,開筵浮白玉之樽。” 宋 王禹偁 《投柴殿院》詩:“ 白公 是前政, 魯望 有維桑。” 清 錢曾 《湘靈先生移居》詩:“甲子遷訛昔夢中,維桑回首又春風。”
“維桑”是一個具有文學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維桑”源自《詩經·小雅·小弁》中的“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其中“桑”和“梓”是古人宅院旁常種植的樹木,象征父母或祖先的遺業。因此,“維桑”被引申為故鄉的代稱,表達對故土的敬重與懷念。例如唐代駱賓王在詩序中曾用“維桑”指代友人歸鄉(“閻五官言返維桑,修途指金陵之地”)。
若作為名字使用,“維”取維護、思維之意,象征責任感與智慧;“桑”指桑樹,寓意自然、生命力與甜美特質,整體名字被賦予忠誠、創新、情感豐沛等内涵。
補充說明:
在文學作品中,“維桑”常與“梓”連用(如“桑梓”),進一步強化故鄉的意象。需注意,現代語境下單獨使用“維桑”的情況較少,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引用。
《維桑》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維持、保持”。
《維桑》的部首是“纟”(纟是線的意思),總筆畫數為11畫。
《維桑》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明确的出處,但它常常出現在古代文言文和詩詞中,用來表示維持、保持等含義。
《維桑》的繁體字為「維桑」。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時會将《維桑》的“纟”部首寫成“纟”字的原始形态「長絲」。
1. 人們應該維桑和平與和睦的社會關系。
2. 這個組織以維桑公益事業為己任。
3. 好的溝通能夠維桑友誼的長久。
維桑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新的詞語,如:維護、維修、維持等。
近義詞有:保持、維系、維持。
反義詞有:破壞、瓦解、破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