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國。《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 宋 蘇轼 《上皇帝書》:“其心本生於患失,而其禍乃至於喪邦。”
關于"喪邦"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國家滅亡或政權覆滅,表達國家遭受重大危機的狀态。該詞由"喪"(失去)和"邦"(國家)構成,字面意為失去國家()。
二、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 意指一句話可能導緻國家滅亡,強調言行對國運的影響()。宋代蘇轼在《上皇帝書》中進一步引用此典,警示統治者要謹言慎行。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對比 近義詞:亡國、覆滅 反義詞:興邦、定國()
五、現代引申 當代多用于比喻性表述,如"企業決策失誤如同喪邦",借指重大失敗()。
注: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引用和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4、5等來源。
《喪邦》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陷入内憂外患、政權垮台、社會秩序混亂的狀态。它暗示了國家的衰敗和民族的痛苦。
《喪邦》是由兩個部首組成:一是“一”字頭的“丿”部,表示筆畫;二是“邑”部,表示意義。它共有14個筆畫。
《喪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生民之政》中,形容國家的混亂和民衆的苦難。
《喪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喪邦」。
在古代,漢字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遷,所以《喪邦》的古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資料有限,我們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寫法。
1. 這個國家陷入了喪邦之境,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困苦。
2. 他的統治導緻了整個王朝的喪邦命運。
1. 喪權:指統治者喪失權力,失去統治。
2. 喪家之犬:指家族或集體遭受巨大變故後,家破人亡,陷入困境的人。
1. 亡邦:指國家滅亡或走向衰敗的狀态。
2. 失國:指國家被侵略或失去獨立的狀态。
繁榮:指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繁盛、社會穩定、人民幸福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