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論語·公冶長》,本與聞一知十對比,謂聽到一事隻能推及兩事。後多用以形容聰明而善類推。《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又生個女兒,名曰 小妹 ,其聰明絶世無雙,真個聞一知二,問十答十。” 蔡東藩 《慈禧太後演義》第三五回:“ 西太後 贊她道:‘古人雲聞一知二,與你説了左轉,你便曉得右轉。豈不是聞一知二麼!’”參見“ 聞一知十 ”。
“聞一知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孔子評價弟子子貢(端木賜)與顔回的對比: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意為:子貢自謙不如顔回,顔回能“聞一知十”(聽到一點推知十件事),而自己隻能“聞一知二”。
注:原典中“聞一知二”是子貢的自謙之詞,但後世逐漸演變為褒義,強調善于舉一反三的能力。
“聞一知二”源自儒家經典,最初體現謙遜态度,後演變為對敏銳思維和推理能力的褒揚。其核心在于通過有限信息觸類旁通,與“舉一反三”意義相近。
《聞一知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一點信息,就能夠推斷出更多的知識或道理。
成語《聞一知二》的拆分部首是門,其筆畫數為12畫。
《聞一知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朝宛委《與樊南生書》中,宛委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辭章學家。後來,它被廣泛使用,成為常用的俗語。
《聞一知二》的繁體字為聞一知二。
根據古代字書記載,古時候《聞一知二》的寫法為「聞一知二」。
他隻要聽到一點消息,就能夠從中推測出很多事情,真是聞一知二的能人。
聞名、一知半解、知己知彼。
見微知著、由此及彼。
不見棺材不流淚、一知半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