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人盛放缽盂的袋子。《四分律·雜揵度之二》:“手捉鉢難護持,佛言:聽作鉢囊盛,不繫囊口。鉢出,佛言:應繩繫,手捉鉢囊難護持。” 宋 蘇轼 《題淨因壁》詩:“瞑倚蒲6*團卧鉢囊,半窗疏箔度微涼。”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鉢囊漢語 快速查詢。
“鉢囊”一詞由“鉢”(同“缽”)和“囊”組合而成,具體含義需結合字詞拆分及文化背景理解:
字義解析
詞義推測
“缽囊”可能指僧人用于收納缽的布袋,屬于佛教用具之一。其材質可能類似“綀囊”所用的粗麻布(參考),功能上便于攜帶或保護缽盂。
文化關聯
在佛教傳統中,僧人隨身物品常以布袋收納,如“衣缽袋”用于存放袈裟和缽盂。因此,“缽囊”可能是此類用具的特定稱呼,但具體用法需結合宗教文獻進一步考證。
由于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鉢囊”,以上解釋基于字詞拆分及相關詞彙的引申,建議參考佛教典籍或專業詞典獲取更權威釋義。
鉢囊(bō n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植物的果實,特指果實外殼堅硬如鉢狀的植物。
該字的拆分部首為“金”和“口”,部首“金”表示與金屬相關,部首“口”表示與口有關。通過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初步猜測該字與物體的外形或結構有關。
根據筆畫的計算,鉢囊漢字共有16畫。
鉢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用鉢囊一詞來形容果實堅硬如鉢的植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成為固定的搭配,用來指代這類植物的果實。
在繁體字中,鉢囊的寫法為「鉢囊」。
在古代,鉢囊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文字的演變和傳承并沒有留下具體的記錄,我們無法準确知道古代的漢字寫法。我們隻能通過一些古代文獻、銘文或器物上的文字來推測古代漢字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鉢囊的例句:
1. 這種植物的果實硬度很大,非常像一個鉢囊。
2. 他們在野外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植物,其果實都是鉢囊狀的。
一些與鉢囊相關的組詞包括:鉢囊果、鉢囊形、鉢囊果實等。
鉢囊的近義詞可以是:殼果。
鉢囊的反義詞可以是:軟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