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貌象的意思、貌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貌象的解释

亦作“ 貌像 ”。形象;相貌。《庄子·达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按,《列子·黄帝》“象”作“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高宗幸太学》:“ 高宗 祇謁先圣……视貌像翼翼钦慕。”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鬼神》:“光中见三仙,冠服貌像,隐隐可辨。” 柳亚子 《鲁游杂诗》:“ 铁公祠 畔又停舟,尚有庄严貌象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貌象"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语义演变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貌"在《说文解字》中注为"颂仪也",指面容仪态;"象"在甲骨文中描绘大象形态,后引申为形象、表象。《汉语大词典》将"貌象"释作"描绘事物形貌",如《楚辞·天问》"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王逸注"言尧因羿射去封豨,以其肉膏祭天帝,天帝犹不顺羿之所为也"中,即用"貌象"描述祭祀场景的具象呈现。

二、语义发展 该词在历时演变中产生两层引申义:

  1. 表象特征:如《文心雕龙·夸饰》论及"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强调通过文辞刻画事物外在特征
  2. 象征体系:宋代理学家在《近思录》中运用"观天地之貌象,察阴阳之消息",赋予其哲学层面的象征意涵

三、现代用法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界定为"事物呈现的外部特征",常见于学术语境,如考古学描述器物形制,或文学评论中分析文本的意象系统。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与"形象""相貌"等近义词的语义边界:"形象"侧重整体感知,"相貌"专指面容,而"貌象"更强调客观可察的表征系统。

(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貌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貌象”同“貌像”,指形象或相貌,常用于描述人或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庄子·达生》中“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即通过“貌象”强调有形有声的具体事物。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典籍: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提到“视貌像翼翼钦慕”,形容对先圣容貌的敬仰。
  2. 近现代文学:柳亚子在《鲁游杂诗》中运用该词,延续了其书面语色彩。

三、字义分解

四、使用特点 该词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口语中更常用“相貌”“外貌”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白煮北面官不稼不穑侪伦程粮晨鼓陈桥兵变垂落跌打损伤绯袍風魔高断瓜皮归葬嗥呼黑絇荒坠互利兼国居鬼开果可萨孔照苦寒老林櫑具剑理不胜辞李贺丽密蠡器明笋闹攘攘帕复狍子骈溢飘酒嚬噈轻工漆瞳曲工日月潭镕合沈奥深诋生客市担水调歌头颂平腾装提胡芦头耳吞声饮泣万众一心袜套吴派县旍陷围小车小过活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