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仗的意思、镫仗的詳細解釋
镫仗的解釋
見“ 鐙杖 ”。
詞語分解
- 镫的解釋 镫 (鐙) è 挂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馬镫。镫骨(聽骨之一,形狀像馬镫)。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仗的解釋 仗 à 兵器:儀仗。明火執仗。 拿着兵器:仗劍。 戰争:打仗。勝仗。 憑借,依靠:倚仗。仰仗。仗恃。仗義執言(為了正義說公道話)。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镫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儀仗或兵器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镫仗”又作“镫杖”,指一種古代儀仗用具或兵器,形似镫棒(一種帶金屬裝飾的長柄武器),常用于宮廷衛隊的儀仗隊列中。例如《宋史·儀衛志》提到其以黑漆弩柄制成,末端用紫絲繩系金銅裝飾。
-
結構特點
根據文獻記載,镫仗的材質和裝飾較為考究:
- 柄部為黑漆木制,末端以金銅包裹。
- 可能帶有類似馬镫的金屬部件(“镫”字本義與馬具相關,此處或借指形制)。
-
曆史用途
- 儀仗功能:宋代和元代宮廷儀衛中,執镫仗者作為儀仗隊成員,彰顯威儀(如《元史》記載“次執镫杖者六十人”)。
- 實戰記錄:唐代李光弼的騎兵曾用镫杖擊殺敵方士兵,說明其偶爾用于實戰。
詞源與關聯詞
- “仗”的含義:指兵器(如“儀仗”)、戰争或依靠(如“仗劍”)。
- 近義詞:镫棒、儀仗兵器。
- 注意:部分詞典将“镫仗”與“镫杖”視為異形詞,實際使用中可能混用。
“镫仗”是古代儀仗制度中的一種禮儀兵器,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多見于宋元文獻。其具體形制和使用場景可通過《宋史》《元史》等史料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镫仗》的意思及相關内容
镫仗的意思
《镫仗》指的是古代戰馬蹄鐵。在古代戰争中,戰馬的镫仗被認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裝備,它不僅能保護馬蹄,還能增加戰馬行走時的穩定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镫仗的拆分部首為金,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镫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簡化,其繁體字為鐙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镫仗的寫法與現今有所不同,常采用“鐙鄣”作為镫仗的字形。
例句
騎士們在戰場上緊緊抓住镫仗,奮力沖鋒。
組詞
镫具、镫帶、镫鐵
近義詞
蹄鐵、馬鐵
反義詞
解镫、脫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