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國的意思、避國的詳細解釋
避國的解釋
《史記·周本紀》:“長子 太伯 、 虞仲 知 古公 欲立 季歷 以傳 昌 ,乃二人亡如 荊蠻 ,文身斷髪,以讓 季歷 。”後以“避國”指 太伯 、 虞仲 避居 吳 地、讓國于 季曆 事。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睇 太伯 之蔔祀,爰避國於 勾吳 。”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避國”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讓位、避居的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避國”指太伯、虞仲為讓出王位繼承權而避居他地的行為。該詞源于《史記·周本紀》記載的周朝先祖古公亶父時期的故事: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得知父親欲傳位給三子季曆(以便季曆之子姬昌繼位),便主動避居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并斷發文身以示不歸,最終成就了周文王姬昌的基業。
典故出處
-
核心文獻
《史記·周本紀》記載:“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這一事件被視為古代禮讓王位的典範,後以“避國”代指此事。
-
文學引用
南朝梁元帝《玄覽賦》中曾用此典:“睇太伯之蔔祀,爰避國於勾吳。”,進一步強化了其文化意涵。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主動讓位、避世隱居的高潔行為,帶有褒義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對古代典故的解讀或相關學術讨論中。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史記》原始記載及後世文獻引用,可通過權威曆史詞典(如、3來源)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國》這個詞是指遠離自己的國家或出逃到其他國家的意思。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一些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避 (辶+畀, 總共辶4畫)
- 國 (囗+玉, 總共囗3畫)
2. 來源:
《避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指的是躲避戰亂、政治迫害等原因而逃離自己的國家。
3. 繁體:
《避國》是《避國》的繁體寫法。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避國》一詞的含義和用法在古代與現代并沒有本質區别。
5. 例句:
- 他因政治原因被迫避國。
- 難以忍受戰亂,他決定避國尋求安全。
6. 組詞:
- 避難國:指提供避難的國家。
- 亡國:指國家完全毀滅或停止存在。
- 背井離鄉:指離開故鄉遠走他鄉。
7. 近義詞:
- 流亡:指因政治或其他原因離開國家并在外國居住。
- 逃亡:指匆忙逃離以躲避危險或法律制裁。
8. 反義詞:
- 歸國:指返回自己的國家。
- 回國:指回到自己的國家。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