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國的意思、避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國的解釋

《史記·周本紀》:“長子 太伯 、 虞仲 知 古公 欲立 季歷 以傳 昌 ,乃二人亡如 荊蠻 ,文身斷髪,以讓 季歷 。”後以“避國”指 太伯 、 虞仲 避居 吳 地、讓國于 季曆 事。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睇 太伯 之蔔祀,爰避國於 勾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國”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為躲避禍亂或政治紛争而離開本國,逃往他國。它蘊含着主動逃離、尋求庇護的意味,常與政治動蕩、道德抉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含義:

    • 避: 躲避、逃避、避開。
    • 國: 國家、故國。
    • 合義: 字面意思即為“避開(自己的)國家”。這通常不是指一般的出國或旅行,而是指在特定的、往往是危難或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政治迫害、戰亂、不認同新政權等),主動選擇離開自己的祖國,流亡他國。這種行為帶有強烈的被迫性或道德上的不得已。
  2. 典故來源與典型語境: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和用例見于《史記·伯夷列傳》。其中記載了商朝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盧龍一帶)的兩位王子伯夷和叔齊的故事。他們因互讓王位而離開故國。後來周武王伐纣,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弑君”、“以暴易暴”,不合仁義,因此在周朝建立後,“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最終餓死。司馬遷在文中評價他們的行為時,使用了“避國”一詞: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史記·伯夷列傳》)

      • 雖然“避國”二字未直接出現在這段著名引文中,但整篇傳記的核心事件——伯夷、叔齊離開孤竹國、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正是“避國”行為的經典诠釋。後世在引用和評述這一典故時,常以“避國”概括他們離開故國、躲避新朝的行為。例如,後世文人在詩文中常以“避國”指代類似伯夷叔齊的流亡或隱居行為。
  3. 引申與用法:

    • 政治流亡: 指因政治原因(如政權更疊、迫害、政見不合)而被迫離開祖國。
    • 道德選擇: 強調離開是為了堅守某種道德準則或政治立場(如伯夷叔齊的“義不食周粟”),帶有強烈的氣節色彩。
    • 避世隱居: 有時“避國”也引申為遠離塵世紛擾,隱居山林,但這種用法相對較少,更側重于“避世”。
    •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避國”一詞已非常罕見,屬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中的詞彙。當使用時,多指代類似伯夷叔齊那樣的、因政治或道德原因而流亡他國的曆史事件或行為。

“避國”意指為躲避本國發生的禍亂(尤其是政治、道德層面的沖突)而逃亡他國。其核心在于“避”(主動逃離)和“國”(離開的是自己的祖國),蘊含着不得已、堅守氣節或尋求庇護的複雜情感。該詞最經典的例證是《史記》中伯夷、叔齊為抗議周武王伐纣和周朝建立而離開故國、不食周粟的故事。它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背景的詞彙。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避國”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讓位、避居的行為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避國”指太伯、虞仲為讓出王位繼承權而避居他地的行為。該詞源于《史記·周本紀》記載的周朝先祖古公亶父時期的故事: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得知父親欲傳位給三子季曆(以便季曆之子姬昌繼位),便主動避居荊蠻之地(今江蘇一帶),并斷發文身以示不歸,最終成就了周文王姬昌的基業。

典故出處

  1. 核心文獻
    《史記·周本紀》記載:“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曆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曆。”
    這一事件被視為古代禮讓王位的典範,後以“避國”代指此事。

  2. 文學引用
    南朝梁元帝《玄覽賦》中曾用此典:“睇太伯之蔔祀,爰避國於勾吳。”,進一步強化了其文化意涵。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主動讓位、避世隱居的高潔行為,帶有褒義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對古代典故的解讀或相關學術讨論中。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史記》原始記載及後世文獻引用,可通過權威曆史詞典(如、3來源)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魚敗群卑小邊橑比物此志不秀氣成康丑正貂行邸宅東虞斷霓督笞恩綸珥貂浮巧高眼閣落宮舍龜字紅樓夢忽怳灰沒活躍分子槚楚兼材鹼水驚慌無措克丁克卯課賦連城璧玲珑剔透流芳千古磨刀水盤田判文棄背氣度情侶親饋窮相趣談任戰儒博三通申禮實現收食水雲鄉犆縣填坑滿谷眺瞻土車塗龜文境無為而治絃歌相授亵寵心粗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