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遊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産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緻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裡,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将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内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聲聞”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音信、消息
指通過聲音傳遞的信息或消息。例如《國語·越語上》記載越王勾踐派文種向吳王傳話時,用“不敢徹聲聞於天王”表達不敢直接傳達消息的謹慎态度。漢代《漢書·蘇武傳》中“有聲問來”也指收到音信。
名聲、聲譽
強調個人或行為的聲望。如《荀子·大略》提到“行盡而聲問遠”,指德行圓滿則名聲遠播;《三國志》注引文獻稱王商“聲問著於州裡”,即其才學在地方享有盛名。
在佛教中,“聲聞”是重要概念,指通過聽聞佛陀教義修行證悟的弟子,屬小乘修行者。具體包括:
部分文獻中,“聲聞”也指“聽覺”或“傳聞”,如《韓非子》中“子聞寡人之聲聞”即詢問對方對自己名聲的聽聞。
“聲聞”既有日常語境中的“音信”“名聲”之義,又是佛教中特定修行階位的代稱,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法華經》等文獻。
《聲聞》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聲和聞。
聲:聲字的前面一個部首是咒,後面一個部首是耳,總共有聲10個筆畫。它的意思是聲音。
聞:聞字的前面一個部首是門,後面一個部首是耳,總共有聞8個筆畫。它的意思是聽到。
漢字《聲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經典《大正藏經》中。它是佛教用語,是指修行者通過聽聞佛陀的教誨,來獲得智慧和解脫。
在繁體字中,《聲聞》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差異。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更加繁複,每個漢字的筆畫數量也稍有不同。在古代寫法中,《聲聞》的筆畫數量和現代保持一緻。
以下是《聲聞》的例句:
以下是與《聲聞》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與《聲聞》相近義的詞彙:
以下是與《聲聞》相反義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