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兔的意思、伏兔的詳細解釋
伏兔的解釋
(1).亦作“ 伏菟 ”。隱伏或蹲伏着的兔子。《文選·鄒陽<上書吳王>》:“今 胡 數涉北河之外,上覆飛鳥,下不見伏兔。” 李善 注引 蘇林 曰:“言 胡 上射飛鳥,下盡地之伏兔。”《漢書·鄒陽傳》作“伏菟”。 唐 沉佺期 《七夕曝衣篇》:“雙花伏兔畫屏風,四子盤龍擎鬥帳。”
(2).古代車上的部件,勾連車箱底闆和車軸,以其形如蹲伏之兔,故名。《周禮·考工記·辀人》:“良輈環灂,自伏兔不至軌七寸。” 賈公彥 疏:“伏兔銜車軸,在輿下,短不至軌。”
(3).指織機上的部件。 南朝 梁 劉孝威 《鄀縣遇見人織率爾寄婦詩》:“機頂挂流蘇,機旁垂結珠。青絲引伏兔,黃金繞鹿盧。”
(4).經穴名。别名外勾。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大腿前外側,髌底外側端上六寸處。《靈樞經·經脈》:“胃足陽明之脈……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髕中。”《針灸甲乙經》卷三:“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足陽明脈氣所發。”
(5).亦作“ 伏菟 ”。草藥飛廉的别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飛廉》﹝釋名﹞。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兔的解釋 兔 ù 哺乳動物,耳長,尾短,上唇中間裂開,後肢較長,跑得快:兔子。兔脫(迅速地逃走)。兔毫筆。兔起鹘落(“鹘”,打獵用的猛禽。兔子才起來而鹘已經撲下去,喻動作敏捷。亦喻作書畫或寫文章下筆迅捷)。 古
網絡擴展解釋
“伏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涵蓋古代器物、中醫穴位、文學意象等多個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
隱伏的兔子
指隱藏或蹲伏的兔子,常見于文學意象。例如《文選·鄒陽<上書吳王>》中“下不見伏兔”即描述此意。
-
古代車部件
古代馬車中連接車廂底闆與車軸的木質部件,因形似蹲伏的兔子得名。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其設計需滿足“自伏兔不至軌七寸”的規範。
-
織機部件
南朝梁代文獻提及織機上的“伏兔”,如劉孝威詩中“青絲引伏兔”,指代織機中牽引絲線的結構。
二、中醫穴位(重點解釋)
伏兔穴(ST32)屬足陽明胃經,是中醫常用腧穴:
- 定位:大腿前外側,髌骨外緣上6寸處,髂前上棘與髌骨外側端連線上。
- 功能:散寒化濕、疏通經絡,主治腰腿痛、下肢麻痹、腳氣等。
- 操作:直刺1-2寸,可配伍髀關、陽陵泉治療下肢痿痹。
- 名解:因大腿肌肉隆起狀如伏兔,且胃經氣血在此沉降堆積而得名。
三、其他含義
- 草藥别名:明代《本草綱目》記載“飛廉”别名“伏菟”。
- 成語引申:極少數現代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抓住機會迅速成功”,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伏兔”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 器物類:多指古代車、織機部件;
- 醫學類:特指足陽明胃經穴位;
- 文學類:常描述隱伏的兔子或借喻形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穴位操作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中醫典籍《靈樞經》或《周禮》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兔
詞義:《伏兔》是一個成語,意為設法在兔子前方埋伏,等待時機捕捉兔子。這個成語也常用來比喻善于伺機等待或者設法突襲取勝的策略。
拆分部首和筆畫:《伏兔》這個成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人”和“兔”,其中“人”部的筆順是橫折橫,而“兔”部的筆順則是豎撇豎彎鈎。
來源:《伏兔》最早出自《戰國策·魏策一》:“或伏而禽卻兔,或突其殺。所忍者隻。
繁體:《伏兔》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形狀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是采用“人”和“兔”兩個部首進行組合,形成《伏兔》這個成語。
例句:他以伏兔的策略,很快奪得了對手的領導地位。
組詞:伏擊、伏兵、兔死猶未悲、取之不盡、用計取勝。
近義詞:埋伏、潛伏、伺機。
反義詞:面對面、直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