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命的意思、辟命的詳細解釋
辟命的解釋
征召,任命。《後漢書·賈逵傳》:“ 均 字 少賓 ,安貧好學,隱居教授,不應辟命。”《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大将軍 何進 聞 讓 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 唐 李颀 《贈别高三十五》詩:“忽然辟命下,衆謂趨丹墀。” 宋 王禹偁 《贈别鮑秀才序》:“刺史二千石,絶辟命之路,公卿大夫,無資廕之恩;雖九品下僚,一邑小吏,必由鄉舉而後進。”
詞語分解
- 辟的解釋 辟 ì 君主:複辟。 指君主招來,授予官職:辟召。辟引。辟書。辟除(征召推舉授官)。辟舉。 古同“避”,躲,設法躲開。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開發建設:開辟。 駁斥,排除:辟邪。
- 命的解釋 命 ì 動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脈。性命。相依為命。 迷信認為生來就注定的貧富、壽數等:天命。命相(刵 )。命運(.迷信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喻發展變化的趨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專業解析
辟命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朝廷或高官對人才的征召任命。該詞由"辟"(征召)與"命"(任命)兩個語素構成複合詞,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特征。
核心義項解析:
- 官府征召:特指三公、刺史等高級官員自行征召屬吏的行為。《後漢書·鄭玄傳》記載"大将軍何進連辟命",即指何進以大将軍身份多次征召鄭玄為屬官。
- 朝廷任命:廣義上可指代君主或中央機構對官員的正式任命,如《晉書·謝安傳》所述"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泛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請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虜将軍琰解甲息徒。诏遣侍中慰勞,遂還都。聞當輿入西州門,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裡,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裡,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遜位,诏遣侍中、尚書喻旨。琰既辭疾不拜,诏不許。尋薨,時年六十六。帝三日臨于朝堂,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百萬、布千匹、蠟五百斤,贈太傅,谥曰文靖。又以平苻堅勳,更封廬陵郡公。"(《晉書·謝安傳》)這段記載中"辟命"即包含朝廷對謝安的任命。
語用特征:
- 多用于史書、政論等正式文體
- 常與"屢至""不應"等動詞搭配,如《晉書·隱逸傳》載"辟命屢至,确然不拔"
- 具有"自上而下"的語義方向性,強調任命者的權威性
詞源發展:
該詞萌芽于漢代察舉制時期,在魏晉九品中正制中成為常用官制術語,至隋唐科舉制興起後逐漸淡出主流文獻。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對此詞有專門訓釋。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10冊第1123頁;《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第3085頁。
網絡擴展解釋
“辟命”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含義為朝廷的征召或任命,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君主或朝廷對官員的征召、任命。例如《後漢書》記載賈逵“不應辟命”,即拒絕接受朝廷的任命。
- 讀音:拼音為pì mìng(部分文獻中“辟”可能讀作bì,與古代官職相關讀音有關)。
2.曆史用例
- 文獻記載:
-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提到“生受其辟命”,指接受官職任命。
- 唐代李颀詩句“忽然辟命下,衆謂趨丹墀”,描述接到任命後入朝為官的場景。
- 社會背景:古代文人常通過“辟命”進入仕途,如賈逵、邊讓等名士均曾被朝廷征召。
3.現代應用
- 使用場景: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
- 近義詞:征召、委任、辟召(後者更強調“召”的動作)。
4.注意區分
- 多音字:“辟”有bì(如“複辟”)和pì(如“開辟”)兩種讀音,需結合語境判斷。
- 與“避命”區别: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避命”指逃避命令,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制度或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班書襃貶鄙略兵來将迎,水來土堰彼哉彼哉膊膊采樵殘弊蒼惶柴望沖闇愁窖兒出乎意表出以公心大憲台笃亮多寶槅恩重如山粉身碎骨筻口閤職寡廉鮮恥光晃晃鬼影故我海帶化順互不相容昏噩或亂恐悸苦劇癞團厘祀淪藴賣口吃蠻煙瘴雨冒黩禡旗門館先生目光飄樊落混傾依铨校三香上僭聖營深情故劍時中樹蕙輸辇說法聳企天時退香橐裝枉棹刓缺骁勁西方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