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召,任命。《後漢書·賈逵傳》:“ 均 字 少賓 ,安貧好學,隱居教授,不應辟命。”《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大将軍 何進 聞 讓 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 唐 李颀 《贈别高三十五》詩:“忽然辟命下,衆謂趨丹墀。” 宋 王禹偁 《贈别鮑秀才序》:“刺史二千石,絶辟命之路,公卿大夫,無資廕之恩;雖九品下僚,一邑小吏,必由鄉舉而後進。”
“辟命”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含義為朝廷的征召或任命,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職制度或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三國演義》等典籍。
辟命是一個成語,意為排除或避免災禍、不幸等,使命運轉變或避免不利的局面。
辟命的部首是辛(xīn)部,由辛字的辛部組成。
辟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辟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一段故事。相傳秦始皇在巡遊途中感到疲勞,一名宦官為他引來了一隻鹿。鹿在秦始皇快要開槍射擊時大喊“辭句辟命”,引得群臣大笑。秦始皇意識到自己的錯愕,決定改變心情,辟除了疲憊的困擾。自此,辟命一詞開始廣泛應用,代表着改變命運的轉機。
辟命的繁體字為闢命。
古時辟命的寫法稍有不同,使用了“辟”和“詋”兩個字,其中“詋”表示解除或避免。後來,“詋”逐漸省略,隻使用“辟”一字。
1. 他通過勤奮努力,辟命改變了貧困的家庭背景。
2. 在危機來臨之際,他的決定辟命地扭轉了局勢。
3. 這個項目是他創業的一個辟命機會。
辟謠、辟邪、辟谷、辟疆
排除、避免、消除、解除
困擾、牽絆、抑制、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