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舃鹵的意思、舃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舃鹵的解釋

亦作“舄鹵”。含有鹽堿的瘠土。《漢書·溝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 顔師古 注:“言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更令肥美。” 宋 王安石 《送宋中道通判洺州》詩:“餘嘗憐 洺 民,舃鹵半不治。” 李壁 注:“舃鹵,鹹地也。”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堕高堙卑,舃鹵化而膏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舃鹵(xì lǔ)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地質或地理環境特征。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拆解為以下兩部分:

  1. “舃”:本義為“鞋履”,但在古代文獻中常假借為“潟”(xì),指代含有鹽分的土地。《說文解字》中提及“舃,履也”,而《周禮·地官》進一步引申為“鹹舃之地”,即鹽堿化的土壤。
  2. “鹵”:原指鹽堿地,後泛指土壤中鹽分含量過高、不適宜耕種的土地。《漢書·地理志》記載“海濱廣舃,厥田斥鹵”,其中“斥鹵”與“舃鹵”同義,均指貧瘠的鹽堿地。

綜合詞義:“舃鹵”指鹽堿化嚴重、無法耕作的土地,常見于古代地理文獻中。例如《史記·河渠書》描述黃河流域“澤鹵之地”時,即包含“舃鹵”的用法,強調其自然環境的惡劣性。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舃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舃鹵”指含有鹽堿的貧瘠土地,即現代漢語中的“鹽堿地”。該詞也寫作“舄鹵”,其中“舃”與“舄”為異體字關系,而“鹵”本義與鹽堿相關。

二、讀音與構成

三、文獻引證

  1. 《漢書·溝洫志》記載:“溉舃鹵之地四萬餘頃”,指通過灌溉改良鹽堿地。
  2. 宋代王安石在詩中提到“舃鹵半不治”,描述洺州土地貧瘠難以耕作。
  3. 章炳麟的《代議然否論》用“舃鹵化而膏澤”比喻土地從貧瘠變為肥沃的過程。

四、現代應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鹽堿地”“瘠土”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豹囊貶落比校彩物沖子初級中學黜削淡煙大宛得辠雕文織采低檔耳根清浄紛敷豐膚國遷貉絨紅帶子宏亮皇屋讙然火澣布梘水較覆交納街道廳饑棘近官金錢豹俊雄抗命阬穽潰亡蘭麝冷眼相待路長貿貿梅花紙帳名勝米蝦磨揩木廂胖肆骈錯僻淫七覆寝飯曲詞啬細升統勝仗十六角石室金鐀適性任情惟精惟一威脅利誘蚊首無關緊要相得無間笑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