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舄鹵”。含有鹽堿的瘠土。《漢書·溝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 顔師古 注:“言引淤濁之水灌鹹鹵之田,更令肥美。” 宋 王安石 《送宋中道通判洺州》詩:“餘嘗憐 洺 民,舃鹵半不治。” 李壁 注:“舃鹵,鹹地也。” 章炳麟 《代議然否論》:“堕高堙卑,舃鹵化而膏澤。”
“舃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舃鹵”指含有鹽堿的貧瘠土地,即現代漢語中的“鹽堿地”。該詞也寫作“舄鹵”,其中“舃”與“舄”為異體字關系,而“鹵”本義與鹽堿相關。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鹽堿地”“瘠土”等替代。
《舃鹵》是一個時至今日已經鮮為人知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攪拌、攪和”。雖然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用,但它在古代的一些文獻中有所出現。
《舃鹵》是由“舟”(舟字底部的部首)和“肉”(中間的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舃鹵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說文解字》,它是由何光先生所編纂的漢字字典。然而,由于舃鹵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它的來源、起源和具體使用背景已經難以考證。
舃鹵的繁體字為“舄滷”。繁體字通常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代,舃鹵的漢字寫法并不是現在這樣,“舃”字的上方是一個戈形的部首,下方是兩個相連的“舟”字,也就是說“舃”字的字形包括了戈、舟兩個部首。而“鹵”則以至今使用的形式出現。
這種調料需要經過舃鹵攪拌均勻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 舃鹵攪拌
- 舃鹵均勻
- 舃鹵調料
攪拌
攪和
調勻
分離
分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