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舍身;獻身。 南朝 宋 鮑照 《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唐 王維 《李陵詠》:“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資治通鑒·晉元帝建武元年》:“﹝ 隴西 太守 吳紹 ﹞遺相國 保 書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軀。’”
(2).置身。《雲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艱尋師門,擲形絶崿,投軀萬津。”
“投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舍身;獻身
指為某種信念或目标主動犧牲自我。該含義在古代文學中常見,例如:
置身
指主動進入某種環境或狀态,如《雲笈七籤》卷一四提到的“投軀萬津”,意為投身于艱險之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詞源演變,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資料。
《投軀》是指投身戰鬥,為國家或事業而毫不畏懼地貢獻自己的生命。這個詞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用來形容英勇的行為,特别是為了捍衛正義、保護人民或追求進步而不惜生命的行動。
《投軀》的部首是身(shēn),表示與身體相關的意義。它由14個筆畫構成,其中包括複雜的筆劃組合。
《投軀》這個詞最初是出自古代文獻《世說新語》中的一則故事。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名将項羽,與劉邦決戰之前激勵士兵時說:“猶有他日,吾不畏死。吾所以值天下,均死生而已。好者從吾伐諸,不好者從吾破諸耳。投軀于地,以為渠成。大丈夫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賢者合其理。”這句話意味着無論生死如何,他都決心為國家和人民奮鬥到底。
《投軀》的繁體字為「投軀」。
古時候,涵義相同的《投軀》可以寫作「投軀」、「投軀」、「投屍」、「投區」等。
1. 中國的英雄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富強,不惜《投軀》,赴湯蹈火。
2. 在那場可怕的戰争中,無數士兵奮勇作戰,慷慨《投軀》。
1. 投誠:指投降,向對方表示徹底的态度。
2. 投河自盡:指投身江河自殺。
3. 投身事業:指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中。
1. 身殒:就義、壯烈犧牲。
2. 身亡:死亡。
3. 忘我: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地投入。
1. 回避:逃避、規避。
2. 退縮:畏縮、退後。
3. 逃遁:逃跑、逃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