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投軀的意思、投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投軀的解釋

(1).舍身;獻身。 南朝 宋 鮑照 《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唐 王維 《李陵詠》:“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資治通鑒·晉元帝建武元年》:“﹝ 隴西 太守 吳紹 ﹞遺相國 保 書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軀。’”

(2).置身。《雲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艱尋師門,擲形絶崿,投軀萬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投軀"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獻出身體或生命,指為了某種崇高的目的(如報效國家、君主、正義事業等)而不惜犧牲自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投:本義為擲、扔,引申為投身、投入、投奔。
    • 軀:指身體、身軀、生命。
    • 合義:字面意思是“将身體投出去”,引申為獻身、舍身、犧牲生命。它強調一種主動的、決絕的、為了大義而舍棄自身的行為,帶有強烈的奉獻和犧牲精神。其核心在于舍棄自身以報效或達成目标。
  2. 用法與語境:

    • 該詞常用于古代文獻、詩詞歌賦中,特别是在表達忠君愛國、英勇就義、舍生取義等主題時。
    • 常與報效對象連用,如“投軀報明主”(獻身給英明的君主)、“投軀寄天下”(為天下蒼生獻身)。
    • 表達一種極其崇高和悲壯的犧牲行為,區别于一般的死亡。
  3. 典故與例證: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南朝宋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一作《代陳思王白馬篇》):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殇。 這兩句詩生動地刻畫了在國家危難之際,忠臣義士挺身而出,為報效明君、保衛國家而甘願犧牲生命的壯烈情懷,“投軀”在此處是核心動詞,表達了以身殉國的決心。 (來源:蕭統編,《文選》卷二十八;或見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七)

    • 其他古籍中也可見其用例,均指向獻身、犧牲之意。
  4. 同義詞辨析:

    • 捐軀:與“投軀”意義非常接近,幾乎可以互換,都指為崇高事業犧牲生命。細微差别可能在于“捐”更側重“舍棄”,“投”更側重“主動投入”。
    • 效死 / 效命:表示為某人或某事盡力,直至付出生命,強調效力、效忠。
    • 赴死:指主動走向死亡,可能包含犧牲,但不一定強調“報效”的對象。
    • 犧牲:現代常用詞,含義廣泛,指為正義目的舍棄生命或利益。
    • 獻身:現代常用詞,指貢獻全部精力或生命,範圍比“投軀”廣,不一定指犧牲生命。

“投軀”是一個蘊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特指為了報效君主、國家或正義事業而主動獻出自己的生命。它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義、犧牲的精神,常用于描述古代忠臣、烈士的壯舉,帶有強烈的褒義和悲壯色彩。其最經典的用例見于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殇”成為千古名句。

參考來源依據(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投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舍身;獻身
    指為某種信念或目标主動犧牲自我。該含義在古代文學中常見,例如:

    • 南朝宋詩人鮑照在《出自薊北門行》中寫道:“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 唐代王維的《李陵詠》中也有:“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2. 置身
    指主動進入某種環境或狀态,如《雲笈七籤》卷一四提到的“投軀萬津”,意為投身于艱險之地。

二、用法與語境

三、延伸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詞源演變,可查閱《漢語辭海》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标位表意文字邠風逼突波害潮汐能瞠呼其後趁工怆悢儲闱刁蛋恩分二兇符扈敢隻是關陲故義亥時黑洞荷筩紅米花本懷火簧管晦色虎圈檢征膠版記持徑然金蘭會舉鼎絕脰決徒駿珍闿朗伉聲孔北海連日李連傑妙戲命稱内儀門排逐炮火漆灰窮廬秋毫不犯三咽瘆得慌繩愆十才子輸轉索解人停擱穨阘駝鷄柝柝嵬岸先買險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