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貌色的意思、貌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貌色的解释

犹容貌。《列子·天瑞》:“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 明 王世贞 《凤洲杂编·金状元银榜眼铁探花》:“一甲三人: 孙贤 、 徐溥 、 徐辖 ,各以貌色称,有‘金状元,银榜眼,铁探花’之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貌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代文献用例中进行分析:

  1. 字义分解

    • 貌:本义指面容、相貌。《说文解字》释为“颂仪也”,即容貌仪态。引申为外表、外观。
    • 色:本义指脸色、神情。《说文解字》释为“颜气也”。引申为表情、样子、外在显现的状态。
  2. 复合词义 "貌色"作为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是指人的容貌神色、外表神态。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外在呈现出来的面部表情、气色和整体样貌,常带有观察者对其内在状态(如情绪、品性)进行判断的意味。

    • 侧重外在表现:指人脸上显露的神情、气色和整体外貌。
    • 隐含内在关联:古人常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貌色也被视为内心状态或品性的外在反映。
  3. 文献佐证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可见:

    • 《韩非子·显学》:“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於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儒侠毋军劳,显而荣者,则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夫祸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祸商官儒侠为不垦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类者也。故敌国之君王虽说吾义,吾弗入贡而臣;关内之侯虽非吾行,吾必使执禽而朝。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於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谓之不能然,则是谕也,夫谕性也。以仁义教人,是以智与寿说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言先王之仁义,无益於治;明吾法度,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缓其颂,故不道仁义。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括耳,而一日之寿无徵於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今世儒者之说人主,不善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儒者饰辞曰:‘听吾言,则可以霸王。’此说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者故,不听学者之言。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擫痤则寖益。剔首、擫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徵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夫求圣通之士者,为民知之不足师用。昔禹决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产开亩树桑,郑人谤訾。禹利天下,子产存郑人,皆以受谤,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举士而求贤智,为政而期適民,皆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貌色”一词,但韩非子对“观容服,听辞言”的批判,体现了古人通过外在(包括貌色)判断内在的普遍做法及其局限性。
    • 后世注疏或文论中常使用该词形容人的神态样貌。

总结 “貌色”指人的容貌、面部表情和气色,是内在情绪、状态或品性在外表的综合显现。它是一个侧重于视觉观察的词汇,常用于古代对人的描述和评判中。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貌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容貌、相貌,强调人的外在形貌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貌色”由“貌”(相貌)与“色”(颜色、外表)组合而成,意为人的面容或整体外貌。例如《列子·天瑞》提到“貌色智态,亡日不异”,指人的容貌、智力、姿态会随年龄变化。

二、古籍用例

  1. 《列子·天瑞》
    “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
    此处“貌色”与“智态”并列,强调人从生到老,容貌、智力、体态每日都在变化。

  2. 明代王世贞《凤洲杂编》
    描述科举前三甲时提到“各以貌色称,有‘金状元,银榜眼,铁探花’之目”,说明古代科举中候选人的外貌可能影响评价。

三、用法与补充

四、来源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自《汉语大词典》、古籍注疏及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若需更完整例句或古代文献原文,可查阅相关古籍或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币余不入用常器称陈重行触暑祠城打钩电子侦察卫星夺转讹倪方道彰苟贪酣谑滈池哈沓圜货脚叶记词戒蜡警场进退履绳集贤宾极诣巨族莲邦鳞波龙驰乱腾腾緑寳石毛毯眉批鸣跃縻纼末大嬭房幈幪破理浅夫羌帖青盼勤介鹊岸区瞀沈辞手鼓舞收堂客受土夙因鲐黄头牟晩霁韦编三絶帷幌无间地狱像运小酌隙光喜轿熹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