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順民》:“ 越王 苦 會稽 之恥……下養百姓以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後因以“投醪”指與軍民同甘苦。《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唐 李德裕 《劉公神道碑銘》:“士懷挾纊之恩,人感投醪之醉。” 唐 唐順之 《牌》:“本司於錢糧毫髮原不經手,理合轉發……作軍前給賞支銷,則軍士皆荷諸上司投醪之惠。”
“投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字面與核心含義
“投”意為傾注、投入,“醪”指未過濾的濁酒或醇酒。字面可理解為“将酒投入(江中)”,但其核心内涵源于越王勾踐的典故:據《呂氏春秋·順民》記載,越王為凝聚民心,将僅有的美酒倒入江中與軍民共享,象征與百姓同甘共苦。
二、比喻與引申意義
三、文獻引用與文化影響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褒揚領導者與團隊共進退,或形容個人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屬于書面化表達。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單純“飲酒”混淆。
投醪 (tóu láo) 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有多種不同的含義。它既可以指某種飲料,也可以指某種行為或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投醪的部首為酉,筆畫為17。
投醪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但一般認為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子衿》這篇詩中,意思是指一種用谷物或糧食制作的酒。至于繁體字,這個詞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投醪有時候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例如,投會寫作投。醪則可寫作醪或勞。這些變異的寫法在不同的文獻和時期中有所差異。
1. 那家酒館的投醪酒正宜人舒暢。
2. 他喜歡在炎熱的夏天喝一槽冰涼的投醪。
3. 這位詩人的作品充滿了對投醪行為的讴歌。
投石、投井、馥郁、香醇
投酒、醴泉、果酒、米酒
飲水、飲料、果汁、茶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