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莺的别名。《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毛 傳:“黃鳥,摶黍也。” 陸玑 疏:“ 幽州 人謂之黃鸎…… 齊 人謂之摶黍, 關 西謂之黃鳥。” 宋 陸遊 《農家歌》:“二月鳴摶黍,三月號布谷。”
(2).捏飯成團。《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摶黍,授祝,祝授屍。”
(3).指捏成的飯團。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駕宿明堂齋殿行禋祀禮》:“凡大祀,差太祝一員,進摶黍及肺,祭奠玉冊。”
“抟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黃莺的别名
古代文獻中,“抟黍”常指代黃莺(即黃鹂鳥)。例如《詩經·周南·葛覃》毛傳提到“黃鳥,摶黍也”,陸玑疏進一步解釋:“齊人謂之摶黍,關西謂之黃鳥”。宋代陸遊的詩句“二月鳴摶黍”也以此指代黃莺的鳴叫。
捏飯成團的動作
指将黍米等食物用手捏成團狀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如《儀禮·特牲饋食禮》記載:“佐食摶黍,授祝”,描述了祭祀時捏飯團的流程。
捏成的飯團
引申為用黍米捏成的飯團實物,多見于祭祀或日常飲食。宋代《夢粱錄》提到“進摶黍及肺,祭奠玉冊”,即用飯團作為祭品。
《詩經》《儀禮》《夢粱錄》等文獻均收錄此詞,印證其曆史淵源。
抟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搗蒸黍米。抟黍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抟和黍。抟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7;黍的部首是禾,總筆畫數為12。
抟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莊子·天地》篇。在這篇文章中,莊子用抟黍來比喻人們對于生活的瑣碎勞作。後來,抟黍逐漸成為了一個代指辛勤勞動的象征。
抟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撚積」。撚的部首為手,總筆畫數為12;積的部首為禾,總筆畫數為16。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抟的古字形為「扌兔」,而黍的古字形為「禾⺹日」。
以下是一些關于抟黍的例句:
例句1:他每天清晨起來就開始抟黍,全家人都受到他的勤勞和奉獻精神的感染。
例句2:這個農民真會抟黍,一天可以磨出好幾斤黍米。
例句3:抟黍的過程需要非常仔細的操作,不能有一絲馬虎。
與抟黍相關的組詞有:抟風舞雪、抟心畏縮、抟情含思等。
抟黍的近義詞可以是:磨黍、搗糧食。
抟黍的反義詞可以是:享福、消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