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莺的别名。《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毛 傳:“黃鳥,摶黍也。” 陸玑 疏:“ 幽州 人謂之黃鸎…… 齊 人謂之摶黍, 關 西謂之黃鳥。” 宋 陸遊 《農家歌》:“二月鳴摶黍,三月號布谷。”
(2).捏飯成團。《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摶黍,授祝,祝授屍。”
(3).指捏成的飯團。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駕宿明堂齋殿行禋祀禮》:“凡大祀,差太祝一員,進摶黍及肺,祭奠玉冊。”
抟黍(tuán shǔ)的漢語詞典釋義
“抟黍”是一個具有曆史底蘊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角度闡釋:
一、本義:指捏聚成團的黃米飯
“抟”意為用手揉捏、聚攏成團(《說文解字·手部》:“抟,圜也。”);“黍”即黃米,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故“抟黍”字面指将煮熟的黃米捏聚成團狀食品,類似今天的飯團。此義項反映了古代飲食加工方式,常見于文獻對祭祀或日常食物的描述中。
二、比喻義:黃鹂鳥的别稱
此義項源于鳥鳴聲與農事活動的關聯。古人觀察到黃鹂鳴叫的時節恰逢黍子成熟待收(《詩經·豳風·七月》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之句,倉庚即黃鹂),且其鳴聲似“抟黍”之音,故以“抟黍”代指黃鹂鳥。此用法多見于古代農書與文學作品,如朱熹《詩集傳》注:“倉庚,黃鹂也,立春後鳴……亦名抟黍。”
三、文獻中的引申關聯
在《呂氏春秋·仲夏紀》中,“抟黍”被用以指代黃鹂鳴叫的時令特征,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物候标志的文化内涵:“仲夏之月……蝼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螳螂生,鵙始鳴,反舌無聲……天子居明堂太廟,乘朱辂,駕赤骝,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觕,養壯狡。”高誘注:“鵙,伯勞也;反舌,百舌鳥也;或曰鵙即抟黍。” 清代地方志如《臨汾縣志》亦沿用此名為黃鹂别稱。
參考來源:
“抟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黃莺的别名
古代文獻中,“抟黍”常指代黃莺(即黃鹂鳥)。例如《詩經·周南·葛覃》毛傳提到“黃鳥,摶黍也”,陸玑疏進一步解釋:“齊人謂之摶黍,關西謂之黃鳥”。宋代陸遊的詩句“二月鳴摶黍”也以此指代黃莺的鳴叫。
捏飯成團的動作
指将黍米等食物用手捏成團狀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如《儀禮·特牲饋食禮》記載:“佐食摶黍,授祝”,描述了祭祀時捏飯團的流程。
捏成的飯團
引申為用黍米捏成的飯團實物,多見于祭祀或日常飲食。宋代《夢粱錄》提到“進摶黍及肺,祭奠玉冊”,即用飯團作為祭品。
《詩經》《儀禮》《夢粱錄》等文獻均收錄此詞,印證其曆史淵源。
安否安于現狀百子葆啬閉禁殘臈刬惡鋤奸赤蘇叱責抽象主義處實大蟲大畜忉忉登建凋朽頂陽骨董卓杜門塞窦阿房殿防患未然乏趣羵羊甘罷诰誓更議勾搭歸去諱問谫薄绛趺耩子雞蟲得喪紀曉岚絶麗鈞容老歐兩者裡程計沴疫籠總魯削夢铳密山叛賣飄吹千裡饋糧,士有饑色請春客叴叴騎置喪氣試暑書堂殊途同歸碎役亭童兔輪窩瓜下場小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