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積福運。 漢 劉向 《說苑·談叢》:“衆正之積福,無不及也;衆邪之積禍,無不逮也。”《金6*瓶6*梅詞話》第三四回:“你到明日也要少拶打人,得将就将就些兒,那裡不是積福處。”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我們做紀綱的……隻該替他積福,不可與他生災。” 吳組缃 《山洪》八:“ 東老爹 可真是個積福的人呢!真是好人,少不得的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積福漢語 快速查詢。
“積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ī fú,意為通過積累善行或福運來獲得福報與好運,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聚積福運”,即通過善行、美德或節儉等正向行為積累福德,以期獲得幸福、好運或後世的回報()。
文化内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積福”與因果觀念相關,強調善行與福報的關聯,認為積德可改善自身或子孫的命運()。例如《說苑·談叢》提到:“衆正之積福,無不及也”,說明善行積累的福澤會廣泛惠及()。
實踐方式
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該詞常出現在古典文獻中,如《金瓶梅詞話》用“那裡不是積福處”勸人寬容();現代作家吳組缃在《山洪》中形容“積福的人”指善良且不可或缺的人()。
“積福”既是一種行為準則,也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善有善報的信仰。其内涵從個人修身延展到造福他人,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德福一緻”的價值觀。
積福是一個中國傳統的詞語,意思是通過行善、做好事積累福德。積福的本義指的是通過積累善行和功德,為自己帶來好的報應和福報。
積福的拆分部首是禾和心,其中禾表示稻谷、莊稼,心表示心靈、内心。積福的筆畫數是10畫。
積福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古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行善積德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和福報,所以形成了這個習語。
積福的繁體寫法是積福。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積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禾心,禾字下面畫上一點,表示積累。
1. 做善事會積福,将來會得到好報。
2. 隻有心存善念、行善積德的人,才能夠積累福氣。
積累、福報、行善、善念、福氣
累積福德、積蓄福報
招禍、積口禍、積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