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綦會的意思、綦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綦會的解釋

古代帝王皮冠上的玉飾冠紐。《文選·張衡<東京賦>》:“珩紞紘綖,玉笄綦會。” 李善 注:“《周禮》曰:‘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琪。’ 鄭玄 曰:‘會,縫中;琪如綦,綦謂結。皮弁於縫中,每貫結五采玉十二以為飾,謂之綦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綦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冠冕上的裝飾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綦會(拼音:qí huì)指古代帝王所戴皮冠(皮弁)上的玉飾冠紐,具體指用五彩玉石鑲嵌在皮弁縫合處的裝飾結。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和漢代張衡的《東京賦》。

二、出處與文獻依據

  1. 《周禮》記載:帝王的皮弁需在縫合處(“會”)嵌入青黑色(“綦”)玉石,每縫綴12顆五彩玉,稱為“綦會”。
  2. 《東京賦》引用:張衡在《東京賦》中用“玉笄綦會”描述帝王冠飾,李善注《文選》時進一步解釋其結構與工藝。

三、詞素拆解

四、曆史背景

綦會屬于古代禮制中的冠服制度,象征帝王身份與權威。其工藝精細,需在皮弁的12條縫線中均勻嵌入玉石,體現周代“以玉比德”的文化觀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冠冕制度,可參考《周禮·夏官》及《後漢書·輿服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綦會》

《綦會》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行分析,并介紹其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綦會》由部首纟和替組成。

纟是“糸”的變體,表示與線、紗相關的意思。

替是一個形聲字,由線旁和代字旁構成,表示替代、代替之意。

《綦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綦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中,其中提到:“以是日綦戚之正。”這裡的“綦戚”指的是特殊的儀禮執事者。

繁體

《綦會》的繁體是「綦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化,所以《綦會》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古代寫法為「綦會」。

例句

1. 在本月的綦會上,我們将讨論公司的發展戰略。

2. 請各位代表參加明天的彙報綦會。

組詞

1. 會議(hui4 yi4):指幾個或幾十個人相聚在一起商議事務的活動。

2. 會談(hui4 tan2):指雙方或多方代表就特定問題進行磋商和交流。

近義詞

1. 會議(hui4 yi4)

2. 會商(hui4 shang1)

反義詞

僅在特定背景下,有時候"綦會"與"綦世之會"可以構成含義上的正反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