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戒的意思、傳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戒的解釋

佛教謂向信徒傳授戒律,舉行受戒儀式。參見“ 五戒 ”、“ 八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戒是佛教術語,指寺院中高僧大德向出家僧尼或居士傳授戒律的儀式,是佛教修行制度的核心環節之一。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詞典解釋,“傳”指傳授、傳遞,“戒”指佛教戒律(梵語 Śīla),即約束身心、防非止惡的規範。“傳戒”合指通過特定儀軌将戒法傳授給受戒者,使其正式獲得僧侶身份或修行資格。這一過程強調師承的權威性與戒體的神聖性。

二、佛教語境中的具體内涵

  1. 儀式性質

    傳戒需依《四分律》等律典,在戒場中由“三師七證”(三位主戒師與七位見證師)主持,通過白四羯磨(三次宣告程式)完成授受。受戒者需經曆請師、忏悔、問遮難、正授戒體等環節,象征戒法的如法傳承。

  2. 戒律層級

    • 沙彌/沙彌尼戒:十戒,為出家基礎戒律。
    • 比丘/比丘尼戒:具足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标志正式僧伽身份。
    • 菩薩戒:面向僧俗,強調慈悲利他(如《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
  3. 文化意義

    傳戒是佛教“法脈延續”的象征,如唐代鑒真東渡日本傳戒奠定律宗基礎。漢傳佛教中,少林寺、寶華山隆昌寺等均為曆史著名戒場。

三、曆史與權威文獻依據

據《高僧傳》載,中國首次正式傳戒始于曹魏時期昙柯迦羅譯出《僧祇戒心》,确立羯磨授戒制度。唐代道宣律師在《四分律行事鈔》中系統規範傳戒儀軌,成為後世範本。當代漢傳佛教傳戒依中國佛教協會《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實施,保障儀式的合法性與嚴肅性。

學術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佛教協會. 《佛教儀軌制度》[G/OL]. 中國佛教協會官網.
  3. 方廣锠. 《佛教戒律研究》[J]. 世界宗教研究, 2005(3).
  4. 釋聖嚴. 《戒律學綱要》[M].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6.

網絡擴展解釋

傳戒是佛教中重要的宗教儀式,指通過特定程式向信徒傳授戒律,使其正式成為僧尼或在家教徒。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傳戒是設立法壇、傳授戒法的儀式,由具備資格的僧人主持,旨在為出家者或在家信徒授予戒律。對求戒者而言,此過程稱為“受戒”“納戒”或“進戒”。

  2. 戒律類型
    佛教戒法分為五類:

    •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等基礎戒)
    • 八戒(在五戒基礎上增加不坐高床、不非時食等)
    • 十戒(沙彌/沙彌尼戒)
    • 具足戒(比丘227戒、比丘尼348戒,需滿足僧數、範圍、程式等條件)
    • 菩薩戒(大乘佛教修行者的戒律)。
  3. 儀式流程

    • 初壇:傳授十戒,新戒需回答“依教奉行”以表持戒決心。
    • 二壇:授具足戒,需通過“白四羯磨”(三次宣告無異議的會議程式)完成。
    • 三壇:授菩薩戒,包含忏悔、請師等環節。
  4. 曆史與演變
    古代傳戒主要由律宗寺院負責,後禅宗、教派寺院也參與。道教全真派亦有類似傳戒儀式。

  5. 參與條件
    求戒者需滿足志願出家、家庭同意、身無債務等要求,并需在寺院中選定“依止師”作為指導。

擴展說明:傳戒不僅是宗教活動,也涉及嚴格的制度管理,如法壇布置、戒師資格等(參考、4、5、10綜合整理)。

别人正在浏覽...

暗機襃後抱樸寶星博投側理紙暢豁朝朔超骧逞奇眩異愁情蠢俗寸義代庖釣璜老琱璚鼎镬刀鋸多謀善慮枋司返迹豐重付訖幹諱嗥吠衡蓋活命兼綜驕行焦炎扃戶蠲放絶症空檔雷令劍良手兩越理則緑樽螞蟥賣瓜叟内族鳥語花香排放牽頭膻膩市店市嚣豎子胎裡紅讨研貼費倜傥不羁亡絕危崖握節霧合無士馬嫌隟縣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