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空言的意思、空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空言的解釋

(1).謂不切實際的話。《呂氏春秋·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虛辭,不好淫學流説。” 晉 盧谌 《覽古》詩:“ 秦 人來求市,厥價徒空言。” 魯迅 《花邊文學·安貧樂道法》:“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2).謂隻起褒貶作用而不見用于當世的言論主張。《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司馬貞 索隱:“空言,謂褒貶是非也。空立此文,而亂臣賊子懼也。”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 孟子 雖賢聖,不得位,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明 梅之熉 《<古今譚概>叙》:“士君子得志則見諸行事,不得志則託諸空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空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切實際、沒有事實根據或不能兌現的言論;虛誇的話;隻停留在口頭而無實際行動的話語。它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強調言語的無效性、空洞性和缺乏實質内容。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1. 字義拆解與基本釋義:

    • 空: 本義指空虛、裡面沒有東西。引申為不切實際、沒有内容、沒有效果。
    • 言: 指話語、言論、說話。
    • 合義: 因此,“空言”直譯就是“空洞的話語”,指那些缺乏實際内容、沒有事實依據、無法落實或不起實際作用的言論。它強調的是言論的“空”和“虛”,與“實言”、“實行”相對。
  2. 核心内涵與特點:

    • 缺乏實質内容: 這類言論往往流于表面,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信息或深刻的見解。
    • 脫離實際: 不基于現實情況或事實,可能是憑空想象、主觀臆斷或誇大其詞。
    • 無法兌現/無效: 通常指承諾、計劃或主張無法付諸實踐或實現,或者其言論本身對解決問題、闡明事實毫無幫助。
    • 帶有欺騙性或敷衍性: 有時是為了敷衍了事、掩蓋真相或欺騙他人而說出的漂亮話。
  3. 常見語境與用法:

    • 批評他人隻說不做:“他隻會說些空言,從不付諸行動。”
    • 指責言論不切實際、無法實現:“這些計劃聽起來美好,不過是空言罷了。”
    • 表示承諾不可信:“别信他的空言,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 形容理論脫離實踐:“脫離實際的空言毫無價值。”
    • 古籍中常見,用于批判虛浮的文風或言行不一。
  4. 古籍例證(體現權威性與曆史淵源):

    • 《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雖未直接用“空言”,但批評了無根據的傳播,與“空言”精神相通。後世常将無根據的、輕率的言論視為“空言”。
    •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批評項羽的諸多行為,其中不兌現承諾(如“不予人功”、“不予人利”)即可視為“空言”的一種表現(言而無信)。
    • 漢 王充 《論衡·書解》:“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 直接點明“空言虛語”即使聽起來有道理,也缺乏可信度。
    • 明 王守仁 《傳習錄》:“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于口耳。況為口耳之學者,能反于此乎?終日從事于空言,而不自知其非也。” 批評當時的學者沉溺于空洞的言論(空言)而不自知。

“空言”指内容空洞、脫離實際、無法兌現或缺乏實效的言論。它強調言語的無效性和虛假性,常用來批評言行不一、誇誇其談、不切實際或敷衍欺騙的行為。其含義在古今漢語中一脈相承,是批判虛浮文風或不良言行的重要詞彙。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空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不切實際的話
    指缺乏事實依據或無法實現的言論,常用于形容虛浮、無意義的表達。
    例句:魯迅曾提到“事實能将空言打得粉碎”,強調實際行動勝于空洞言辭。
    出處:《呂氏春秋》中“民不好空言虛辭”,體現古代對務實思想的推崇。

  2. 僅具褒貶作用的言論
    指雖能表達觀點或批判,但未被當世采納的主張。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言:“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說明空言在現實中的局限性。

二、其他信息

三、經典引用

通過綜合文獻可見,“空言”既指言論的虛浮性,也隱含對實踐缺失的批判。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罷北征貶俗必諾筆生財分曾母暗沙唱呻沖邁蹿紅點放丁辰泛非洲主義肥魚大肉焚典坑儒分身法躬履狗國構立觀顧故此古意鶴汀皇太後霍玉叫丫丫悸怖伎工錦标社及時行樂老口斂手屏足脔股輪扁斫輪路憑麼道拇動腦後賬内房噗哧怯怛清癯蜷蜿衢衖弱行三匡欄射線勢如破竹首富曙色樹私恬如讬懷萬别千差頑愚違誤吳公台下舍邪行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