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付丙丁的意思、付丙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付丙丁的解釋

古以天幹配五行,丙、丁屬火,因稱用火焚毀為“付丙丁”。 明 錢德洪 《平濠記》:“須戒令慎密,又曲為之防可也。目畢即付丙丁,知名不具。” 明 王守仁 《複童克剛書》:“至於《八策》,斷斷不宜復留,遂會同志諸友共付丙丁,為 克剛 焚此魔障。”亦省作“ 付丙 ”。《負曝閑談》第二五回:“今日 周楷 遞呈封口摺一件,參公賣缺得賄,情節甚重。上意頗怒。公速求 陸軍機 以解此圍,否則恐有不測。十二月初八日名叩。閲後付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付丙丁”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為“焚燒、銷毀”,屬古代文化衍生詞彙。以下從詞義、詞源及文化背景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丙丁”源自《周易》五行學說,對應天幹中的“丙”“丁”二支。《漢書·律曆志》記載:“丙者,陽之盛;丁者,陰之強。其于五行,丙丁為火。”由此“丙丁”成為火的代稱,“付丙丁”即“交付于火”,引申為焚燒銷毀。

二、文獻用例 明代李翊《戒庵老人漫筆》載密函處理方式:“急足至,悉付丙丁”,清代梁章钜《浪迹續談》亦言機密文書“閱後即付丙丁”,均指重要文書閱後焚毀。此用法在近代逐漸被“付之一炬”替代。

三、文化關聯 古代火焚行為具有三重象征意義:

  1. 保密性:銷毀機密文件(如軍事諜報、私人信劄)
  2. 儀式性:祭祀時焚燒祭文通達神明
  3. 禁忌性:焚燒邪祟之物以祛除災厄

(文獻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中國方術大辭典》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付丙丁”是一個源自古代五行與天幹理論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丙丁”在十天幹中對應五行中的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因此“付丙丁”字面意為“交付給火”,即用焚燒的方式銷毀物品。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文獻,如王守仁在書信中提到“共付丙丁,為克剛焚此魔障”。

二、傳統用法場景

主要用于處理機密或敏感内容:

  1. 銷毀文書:如明代錢德洪《平濠記》記載“目畢即付丙丁”,指閱讀後立即焚毀密信。
  2. 消除隱患:明代文人将不利言論稱為“魔障”,通過焚燒消除影響。

三、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網絡語境中(如貼吧)被借用為“删帖”的隱晦表達,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缺乏權威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四、相關簡化形式

常簡稱為“付丙”,如清代小說《負曝閑談》載“閱後付丙”,功能與“付丙丁”相同。

注意:該詞屬于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特定曆史文獻或仿古表達。如需引用網絡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霸政辯雕博勞誠令宸襟充贍大難不死抵陒丁折低頻洞爥堆積如山發奮爲雄風擁負志共濟恭喜發財痀瘻桂緑紅土皇鑒黃金樹火車頭稽實軍港開閉嵺愀禮順人情律厤緑玉昴宿馬質面起餅牧主内扇俳诙青緑權兵取路戎號三字經掃墓望喪賞戀勝談申料朔法譚人鳳剔齒纖停闆嵞山纨牛聞得甕精五乘梧桐尾無源笑傲小竈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