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牛襟裾的意思、馬牛襟裾的詳細解釋
馬牛襟裾的解釋
穿衣服的馬牛。譏人不明道理、不識禮儀。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元 柯丹丘 《荊钗記·堂試》:“宜加刻苦之功,須革富貴之相,方免馬牛襟裾之誚。”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你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輩,馬牛襟裾之材。”
詞語分解
- 馬牛的解釋 .馬和牛。《書·費誓》:“無敢寇攘,踰垣牆,竊馬牛。” 唐 韓愈 《獲麟解》:“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牛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驅使從事艱苦勞動的
- 襟裾的解釋 .衣的前襟或後襟。亦借指衣裳。 宋 歐陽修 《答梅聖俞大雨見寄》詩:“豈知下土人,水潦沒襟裾。” 宋 張九成 《秋興》詩:“清風拂襟裾,片月堕籬落。” 清 孫枝蔚 《送王築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詩:
網絡擴展解釋
“馬牛襟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ǎ niú jīn jū,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指馬、牛穿着人的衣服(“襟”指衣領,“裾”指衣襟),比喻人雖具人形卻不知禮節,或形容品行卑劣如同禽獸。
- 衍生含義可表示徒有外表而無學識、不通禮儀的人,或直接諷刺“衣冠禽獸”。
2.出處與背景
- 源自唐代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強調人若不通曉曆史與學問,便如禽獸穿人衣一般。
- 元代戲曲中常用此成語加強諷刺,如《秋胡戲妻》第三折:“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
3.用法特點
- 語法:緊縮式結構,多作賓語或定語。
- 感情色彩:中性偏貶,常用于譏諷或批判。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衣冠禽獸、沐猴而冠(均強調外表與内在的割裂)。
- 關聯表達:元代戲曲中常與“沐猴冠冕”連用,強化諷刺效果。
5.文化延伸
- “襟裾”單獨使用時,也可代指人的衣着或儀表,如“襟裾楚楚”;但在成語中轉為貶義,暗含對缺乏教養的批判。
該成語通過人與動物的對比,犀利地批判了徒具人形卻無德行、學識或禮儀的人,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的諷刺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牛襟裾》的意思
《馬牛襟裾》是一個成語,意為一個人開始在政治或職業上充當重要角色。這個詞源于古代五代時期劉知遠的《列子·湯問》:“人之始為政者,其體有彼八者。”其中“彼八者”即指馬、牛、襟、裾四個字,寓意為一個人開始擔當重任時需要具備的觸角,類似于馬牛的襟裾在移動中不斷擺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牛襟裾》的拆分部首是馬、牛、衣、裙,其中馬和牛為動物部首,衣和裙為衣着部首。這個成語一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馬牛襟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五代時期劉知遠的《列子·湯問》。
繁體
《馬牛襟裾》的繁體字為「馬牛襟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馬牛襟裾》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形狀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結構保持一緻。
例句
他參加了這個工作團隊後,很快展示出了他的領導才能,确實是一個《馬牛襟裾》。
組詞
相關組詞:馬首是瞻、牛馬不如、襟懷坦白、裾野乘風。
近義詞
近義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出類拔萃、獨當一面、才華橫溢。
反義詞
反義詞: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不稱職、不得要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