縻爛的意思、縻爛的詳細解釋
縻爛的解釋
猶糜爛。縻,通“ 靡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蓋當時局縻爛,兵事掣肘,殺身無補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進退之義。”
詞語分解
- 縻的解釋 縻 í 牛缰線。 捆,拴:羁縻(.束縛;.籠絡使不生異心)。 筆畫數:; 部首:糸; 筆順編號:
- 爛的解釋 爛 (爛) à 因過熟而變得松軟:爛糊。煮爛。 程度極深:台詞背得爛熟。 東西腐壞:腐爛。 灼傷:焦頭爛額。 崩潰,敗壞:敵人一天天爛下去。 破碎:破爛。爛紙。 頭緒雜亂:爛攤子。 明,有光彩:爛銀槍
專業解析
“縻爛”是一個較為古雅且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籍用例中探尋。以下結合權威辭書及文獻進行解釋:
一、本義:繩索朽爛或束縛解除
- 字源解析:
- 縻 (mí):本義指牛缰繩,引申為束縛、牽系、羁絆。《說文解字·糸部》:“縻,牛辔也。”
- 爛 (làn):指物質因腐朽、潰敗而破碎、損壞。《說文解字·火部》:“爛,孰也。”段玉裁注:“引申之為燒爛、爛漫。”
- 二字組合,“縻爛”字面指繩索、羁絆之物朽爛斷裂,象征束縛的解除或事物的潰散。
- 古籍用例:
- 如形容軍隊潰敗、紀律渙散,有“縻爛不可收拾”之說(見于部分明清筆記),意指約束失效,局面崩潰如繩索朽斷。此義項在《漢語大詞典》中有收錄。
二、引申義:腐爛、敗壞(與“糜爛”通假)
- 通假關系:
- “縻”與“糜”古音相近,常可通假。“糜”本義為粥,引申為碎爛、腐爛(如“糜爛”)。
- 在部分古籍中,“縻爛”被用作“糜爛”的異寫,表示物體腐爛敗壞或道德、風氣的堕落腐化。
- 文獻佐證:
- 《康熙字典》在“縻”字條下引《集韻》:“縻,通作靡。”而“靡”有“散亂、倒下”義,與“爛”結合可指潰散敗壞。
- 清代學者在訓诂著作中指出,“縻爛”與“糜爛”音義相通,均表腐爛、毀壞之意(參考《經籍籑诂》相關條目)。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 在現代漢語規範中,“糜爛”是表示“腐爛、腐化”的标準詞形(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縻爛”作為“糜爛”的古字或異體,在現代文本中已極為罕見,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文獻引用中。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規範混淆。
“縻爛”一詞兼具“束縛解除/朽壞潰散”的本義和“腐爛敗壞”的通假義,後者與今之“糜爛”相通。其使用具有鮮明的古語色彩,現代語境下推薦使用規範詞形“糜爛”。
主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 - 字源依據(可查閱中華典藏網《說文解字》數據庫)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詞條釋義與古籍引例(上海辭書出版社)
-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編) - 通假關系說明(中華書局影印本)
- 《經籍籑诂》(清·阮元主編) - 訓诂學佐證(中華書局)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 現代規範詞形(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縻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縻爛”讀作mí làn,意為“猶糜爛”。其中,“縻”在此處通假為“靡”(即“縻”與“靡”通用),表示“散亂、破敗”之意。
2. 文獻用例
該詞曾出現在清代陳康祺的《郎潛紀聞》卷三中:“蓋當時局縻爛,兵事掣肘,殺身無補忠孝,宜完留其身以有待,亦儒臣進退之義。”。此句通過“縻爛”形容時局混亂、衰敗的狀态。
3. 與“糜爛”的關聯
“縻爛”與“糜爛”意義相近,均指事物因腐敗、潰散而失去原有形态。但“縻”本義為“束縛”(如“羁縻”),此處因通假關系衍生出“散亂”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4.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衰敗,如局勢、制度等,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
需注意“縻爛”為通假用法,實際含義等同于“糜爛”,但因“縻”字特殊性,在解讀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柏寝八閩避礙褊匮冰天雪地撥镫法慘結草食動物斥賣尺鐵辭調倒敗道揆打眼目刁奸斷瘧隊主凡才伐性刀風烈弗吊給侍挂單捍拒荷的涸澤渾合剪江潔清兢業谲勝料事如神厘捐局亂世兇年錄錄落地生根盲心扪摸内兄搦翰癖好平陸七殺球壇趨織瑞腦弱緆沙陲商隊垧外深不可測沈锢生物學神性史策水緑樞近武漢大學五雲樓小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