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蒲的意思、伏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蒲的解釋

漢元帝 欲廢太子, 史丹 候帝獨寝時,直入卧室,伏青蒲上泣谏。事見《漢書·史丹傳》。後因以“伏蒲”為犯顔直谏的典故。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峨豸忝備列,伏蒲愧分 涇 。” 清 錢謙益 《王奉嘗煙客七十壽序》:“公以孤忠赤誠,搘拄宮府,上欲泯伏蒲廷諍之跡,而下不欲暴羽翼保護之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漢代直谏事件。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伏蒲”典出《漢書·史丹傳》,原指漢元帝時期大臣史丹伏于青蒲之上勸谏君主的行為,後引申為忠臣直言進谏的代稱。該詞由“伏”與“蒲”二字構成:“伏”表示俯身、屈身,“蒲”指蒲草,特指古代鋪設在帝王床前的青色蒲席,象征臣子冒死進谏的場所。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伏蒲”在《古代漢語詞典》中被歸類為動賓結構短語,除表達直谏行為外,唐代詩歌中亦用于比喻文人不畏權勢、剛正不屈的精神,如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中“側聽伏蒲論,深慚禦李恩”即屬此類用法。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作為曆史典故詞彙存在于學術文獻及文學創作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标注為“曆史專用術語”,建議在引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出處。

語言學研究中,“伏蒲”屬于典故類合成詞,其語義透明度較低,需依賴文化背景知識理解。《漢語典故大辭典》特别指出,該詞與“折檻”(朱雲攀欄谏诤)共同構成中國古代谏诤文化的兩大典型意象,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伏蒲”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忠臣直谏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典故出處
    該詞出自《漢書·史丹傳》。漢元帝曾欲廢太子,大臣史丹趁皇帝獨寝時,直入卧室,伏在青蒲(青色蒲席)上流淚勸谏。這一事件成為後世形容忠臣冒死進谏的典型。

  2. 詞語釋義

    • 字面義:“伏”指俯身跪伏,“蒲”指青蒲席。
    • 引申義:代指臣子不顧個人安危,直言進谏的行為,強調忠誠與勇氣。
  3. 文學引用
    唐代韓愈《答張徹》詩中以“伏蒲愧分涇”自謙未能像史丹般盡忠;清代錢謙益也以此典贊頌忠臣風骨。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評述或文學創作中,形容官員或士人敢于向君主提出逆耳忠言,體現儒家“文死谏”的精神。

總結來看,“伏蒲”不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具體指代,更演化為一種文化符號,象征忠直敢言的政治品格。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姆白劄子不像樣長鳴蝩蟲穿腹椎魯敦樸淳鹵畜置聰隽電鎬吊環都将獨王反袂發悟扶支革容恭恭刮胡子官報歸飛晎晎宏休皇慶虎目豕喙豁豁假使解熱潔身自守解事金斷靜深卷柏捐軀赴難虧産勞困鈴馬靈鼗廪缣留底流庽隆踴槃璞屏帳竊竊诩诩鋭達省侍蛇蛭適性衰鬓屬婦水南熟狀司號員松湍天知道通鼓通順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