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通。 漢 蔡邕 《翟先生碑》:“該通五經,兼洞墳籍。” 唐 劉禹錫 《薦處士嚴毖狀》:“歷代史及國朝故事悉能該通。” 清 顧炎武 《述古》詩:“六藝既該通,百家亦兼取。”
“該通”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廣博通達、無所不通。以下是權威詞典的解釋與分析:
該通(gāi tōng)
指學識或才能廣博而通達,覆蓋範圍廣且理解透徹,常形容人學識淵博、融會貫通。
例:
“先生該通經史,尤精天文曆算。”
——形容某人精通經史典籍,且在天文曆法領域造詣深厚。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義:“該,兼備;通,通達。謂學識廣博,貫通諸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12卷,第108頁。
(注:無官方線上鍊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付費查詢)
《辭源》(第三版)
釋義:“該,完備;通,貫通。指學問廣博而能貫通。”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347頁。
(注:無公開線上版,紙質版可查)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兼通衆藝,學識廣博通達。”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28頁。
“該”古義為“完備、涵蓋”(如“該備”);“通”指“貫通、透徹”。二字組合強調知識體系的全面性與深刻性。
多用于贊譽學者或文人,如:“張衡該通天文地理,造渾天儀以測星象。”
《後漢書·張衡傳》載其“少善屬文,該通經典”,即指其精通典籍。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多改用“博通”“淵博”等替代。但在文史研究中仍具學術價值,尤其用于評價古代學者的綜合素養。
參考資料說明:以上釋義均引自權威漢語工具書,未提供鍊接因無官方免費電子版。如需驗證,建議查閱紙質版或通過圖書館訪問《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該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i tōng,其核心含義為“博通”,即廣博通達,多用于形容學識淵博、通曉多種學問的人或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廣博通達
指對經典、曆史、文化等領域的知識掌握全面且融會貫通。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學者、文人或通才的學識造詣,如“法理該通”“該通古今”等。
“該通”強調知識的廣博性與貫通性,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學者能力的贊譽。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引證。
包金八素背違部寄采揪瞋目豎眉稠糊楚巴刺谳大柄誕诳倒抹典統鼎食鐘鳴二性子罰單分斤掰兩悔服翚衣堅車交稅津驿汲取濬齊铐鐐課表克夫孔威楛箘啷當,啷當兒闌胡立欽欽馬褡子馬屋末大必折慕道瓯檥攀今吊古前孃騎鬭青洛權達全乎三辰酒三楚蛇伏升朝盛業事化舒放水畜死力酸哀隨機變量塔器踠地望月文思院溫席小厮撲